分类: 杂文 |
李钟琴
我喜欢“国学”,喜欢文史哲,喜欢诗词歌赋,喜欢书法国画。也曾读过《内经》,在上大学时还专门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古典医著选》等中医高等院校教材。我更喜欢读史书,当年读《史记》、《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精华》,渐渐发现一个问题,即书中的历史人物得病后,往往一病不起,而且史家从来不写明他们得的是什么病,总是用“疾甚”、“病笃”、“寝疾”、“大渐”这类的词一笔带过,于是我怀疑中国古代的医学水平是否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博大精深”。
随着易中天先生在央视“品三国”的走红,人们对三国人物已经颇为熟悉了。加上那个时期出了个足以代表中医水平、被中医引以为豪的“神医”华佗,那么,可见那个时候的医学发展水平在中国古代也不算低了。我们不妨截取个横断面,通过三国名人的自然寿命的统计来看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
我们先看曹操集团的名人:曹操66岁,曹丕39岁,曹植40岁,曹冲12岁,曹叡35岁,曹纯41岁,曹洪64岁,曹仁53岁,郭嘉37岁,贾诩76岁,程昱79岁,荀攸57岁,夏侯惇64岁,张辽54岁,李典36,钟繇79岁,王粲41岁,阮籍54岁,陈琳62岁,司马懿72岁,司马师47岁,司马昭55岁,司马朗47岁。
再看孙权集团的名人:孙权71岁,孙登33岁,孙皓42岁,张昭81岁,周瑜36岁,鲁肃46岁,吕蒙41岁,陆逊62岁,陆抗48岁,陆绩33岁,吴质54岁,诸葛谨68岁。
最后看刘备集团的名人:刘备,63岁,刘禅64岁,诸葛亮53岁,马超47,法正46岁。
以上40个人物符合三个标准:一是非常著名,二是生卒年份有明确记载,三是得病而死或自然死亡。那些不太著名、被杀、生卒年份不确定的人物,不在其列。
下面我们来作一下分析。70岁以上的有6人,60-70的8人,50-60岁的7人,40-50岁的11人,40岁以下的8人;其平均寿命为52.45岁;这40人中,不足40岁病逝的占20%;在50岁之前去世的占47.5%;没活到70岁的,占85%。
也就是说,当时大多数人(85%)活不到70岁,真可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当然,现今活到70岁已经算不得是高寿了。
令人注意的是,那时有将近一半的人不到40岁左右便因病而死了。而且,这些因病而死的人,时人基本上不知道他们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三国时代的医学发展水平,可以说代表了中医的最高水平,之后中医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国时期出了个名医华佗,他代表了三国时代医学的最高水平。他的医术,令后世中医望尘莫及。
陈寿在《三国志·方技传》中用很大篇幅记载了华佗的高明医术,特别是华佗使用“麻沸散”为病人做手术的记载,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麻醉剂”的医生。陈寿写道:“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如果不是陈寿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话,这个令中医界引以为荣的事情,我认为恰恰说明了中医的固步自封和不思进取。因为三国时代达到的医学水平,后世中医界不仅没有人发明出经过临床实验的更好的麻醉剂,而且连华佗用过的“麻沸散”的配方也没搞清楚,更不用说将病人的肚子剖开为病人洗肠子了。唐代孙思邈倒是有个“麻沸散”配方,其药方为:羊踯躅9克、荣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不过好像没人敢用它来给病人做手术。
三国时期至清末也有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间,中国医学的水平还比不上三国时期的水平,这足以说明中医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一直停留在医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医理论目前还停留在两千多年前的“阴阳五行”学说上,也足以说明问题。于是,在中医界,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医中药总是越古越好。因此一些所谓“祖传秘方”才大行其道,君不见市场上一些骗人的“补药”,不是往往号称什么宫廷秘方、祖传丸散、秘制膏丹么?陈晓旭得的乳腺癌,是目前最容易治愈的一种癌症,关键上早发现、早手术。但据报道,陈晓旭因为迷信中医中药,一直看中医、吃中药,结果贻误了病情。我写了篇《中医害死了“林妹妹”》,在网络论坛上贴出后,遭到了笃信中医者的围攻谩骂,可见“西医治急,中医治缓;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之类似是而非的说法仍大有市场,害人不浅。
虽然说三国时代的医学水平与后世比起来并不低,但与现代医学相比,高下自不待言。当然,三国时期也有高寿的人,上述名人中活过70岁的就有6人,占15%。但是,任何时代都有长寿者,可能有些人一直活到一百岁也没看过医生、吃过药物,找出几个长寿的人并不能说明当时当地的医学水平有多高。而有多少人因病英年早逝,倒是一个可以大略反映当时当地医学水平的指标。三国时代英年病逝者占47.5%,说明当时的医生们对太多的疾病根本没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在西方医学界已经学会从自然界的物质中提炼药物的时候,中医仍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办法,将多种草药放在一起熬制,而且对各种草药的研究实在是非常粗疏浅薄;在西方已经形成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的时候,中医连病毒、细菌的概念也没有,当然更认识不到血压、血脂、肝功等指标了。即使病人得的是阑尾炎之类的小病,中医也是没有办法诊断出来的,病人只能喝些想像中的所谓“疏肝理气、解表祛风、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清心安神、滋阴壮阳”之类的草药,正如顾炎武所言,病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决定在科学技术方面全面向西方学习。日本政府宣布:“日本今后医学学修之路,当以西洋医学为依据。”从此明治政府开始废止汉医,全盘西化。“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世界强国之列,在日俄战争、中日战争中大获全胜。
1902年,鲁迅有感于“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呐喊》自序),东渡日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西医,后来又感于中国人太愚昧,才弃医从文。
有人别有用心地将揭露中医的骗人行径说成是什么“中西医之争”,这实是似是而非之论。就如揭露巫婆神汉装神弄鬼,不能说这是“玄学与科学之争”。有人曾以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来说明中医中药疗效不凡,其实这种观点不值一驳。猴子不也繁衍了几千年了吗?这能说明猴子的医学水平“博大精深”吗?
我并不赞成全盘否定中医,中医水平虽然比较低下,但肯定也有合理的成份。我认为中医只是医学发展的初级阶段。批评中医,貌似与中医过不去,实际上是在向愚昧宣战。中国人正确认识中医之时,也就到了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