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家村
一家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122
  • 关注人气:1,0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葛亮一心想匡扶汉室吗?——再与易中天先生商榷

(2007-01-03 22:27:49)
分类: 随笔
诸葛亮一心想匡扶汉室吗?——再与易中天先生商榷

李钟琴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之《永安托孤》中说,刘备拿下益州之后,便不怎么提匡扶汉室了。而诸葛亮与曹魏集团中的荀彧一样,是个一心想匡扶汉室的人物,因此就难免与刘备在政治理念上发生矛盾。刘备后来对诸葛亮并不十分信任,与此有关。(大意)

荀彧是个一心想匡扶大汉王朝的人物,这是毋庸置疑的。荀彧劝曹操“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所以才有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但荀彧的建议也使曹操骑虎难下,只有汉贼奸雄之名,而无号令天下之实。后来,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而此时的曹操,大权在握,已有不臣之心,在政治理念上与荀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荀彧也就难逃一死了。

那么,诸葛亮是否像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刘备集团中忠于汉室的“荀彧”呢?

我认为不是。

自诸葛亮隐居隆中至他在五丈原去世,他从来就没有过匡扶汉室的理想。

汉献帝与汉王朝的大臣们被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抛弃后,如同丧家之犬,回到洛阳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也没有吃的,有的大臣竟被饿死。《资治通鉴》这样记载:“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而各地拥兵称霸一方的诸侯们谁也不去“勤王”。袁绍本来想去迎接汉献帝,但谋士郭图与淳于琼对袁绍说,将献帝迎来之后是个累赘,不如不迎。请神容易送神难啊!于是袁绍打消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念头。

不仅袁绍对汉献帝置之不理,袁术、公孙瓒、吕布、刘表、刘备、张绣等人,都不管汉献帝的死活。这时,曹操惑于荀彧之言,将无家可归的汉献帝迎到了许昌。

如此看来,至少在此时,曹操是汉献帝的功臣,其他拥兵自重的诸侯才是“汉贼”。

诸侯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都反咬一口,说曹操是“汉贼”,没有一家诸侯肯听从曹操的号令。所以说,曹操接过了汉献帝这个烫手的芋头,吃也不是扔也不是,骑虎难下,徒有大汉丞相之名,而无号令天下之实。

诸葛亮此时正隐居隆中。如果他志在匡扶汉室,应该去投奔汉献帝才对,但他没有,他在等待时机。因为他的理想,是做王霸之佐,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根本不在他的眼中。

袁绍的谋士郭图和淳于琼的话应该很有代表性:“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

诸葛亮不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当时的智能之士所考虑的,是如何选择一个雄才大略之主,辅佐其成就一番事业。进而一统天下,退而称霸一方。鲁肃是这样,诸葛亮也是如此。

诸葛亮一直在等待时机,一直在选择明主。刘备两次是拜访,他都拒而不见。大概此时的诸葛亮对刘备并不看好,起码信心不足。但感于刘备之诚心,在刘备第三次拜访时,这才慨然出山。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此时刘备还把振兴汉室作为自己打天下的理由。我们再看诸葛亮的对策:“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细读这篇“隆中对策”,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教刘备要做的,并非匡扶汉室、扫除国贼,而是教刘备割据一方,待时而动,夺取天下。按说,若要“匡扶汉室”,应该劝刘备驱逐“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振兴大汉王朝,但诸葛亮却说曹操“不可与争锋”,并认可了孙权的霸主地位,认为孙权也“不可图”。诸葛亮认为,刘备要想成就霸业,必须夺取荆州、益州。他特别指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并且说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又是“帝业”,又是“明君”,这不是很明白地劝刘备夺取益州建立帝业吗?置汉献帝于不顾,反而劝别人另起炉灶,这难道是忠于汉室吗?

诸葛亮最后也提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但这只是呼应刘备开问时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之语,套话而已。诸葛亮希望的是刘备成就“霸业”甚至“帝业”,这个思想其实是与刘备暗合的,所以刘备一听便引为知音,与诸葛亮“情好日密”。这说明,两人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

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绝口不提“复兴汉室”,而是以“操军败,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来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根本不买汉献帝的账。

曹丕代汉称帝后,刘备的下属们便劝刘备登基,刘备没答应,诸葛亮亲自出马劝刘备道:“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刘备这才称帝。

可见,刘备称帝,诸葛亮是积极的拥护者和促成者。刘备称帝后,册封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录尚书事”,即主管政府各个部门,实际上是总揽朝政;“假节”,指诸葛亮被刘备授予符节,假节之后,诸葛亮对犯法之文臣武将便有了生杀予夺之权。虽然因王朝草创、诸葛亮的丞相府尚未开张,但诸葛亮已经有了“录尚书事”和“假节”两大权力,这使诸葛亮毫无疑问地成为刘备的第一开国重臣。

刘备想称霸、称帝,诸葛亮想帮助刘备称霸、称帝;刘备实现了当皇帝的理想,诸葛亮成了开国第一功臣,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可见,两人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并无什么矛盾。

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曹魏,无岁不征,似乎是在匡扶汉室、征讨汉贼,其实不然。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我在《奇正军神——十大军事家大结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此处不赘。在此只说明一点,如果说对汉朝不忠诚便是“汉贼”、有志于匡扶汉室的仁人志士们可鸣鼓而攻之的话,那么,孙权并非汉帝后代,在曹丕、刘备称帝后不久也悍然称帝了,自然也是“乱臣贼子”,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讨伐孙权呢?事实却相反,诸葛亮不仅不伐东吴,还“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这固然是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政治策略所决定的,但从中我们也可看出,诸葛亮对于谁是否背叛汉朝并不在意,因为他的志愿并非“匡扶汉室”。那么,诸葛亮的平生志愿是什么呢?

对此,陈寿有这样一段评论:“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最高理想是一统中国,实在不行,也要称霸一方。至于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至于什么汉室正统,根本不在诸葛亮的考虑范围之内。

当然,上述观点也只是我的推测,并再次就教于易中天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