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疑的“乞丐捐款”(修改稿)

(2006-12-04 13:47:45)
分类: 时评
可疑的“乞丐捐款”
 
李钟琴
 
有句话常被人引用:“总有些东西令我们泪流满面。”前几日,一个“乞丐捐款”的报道又不知令多少人“泪流满面”。11月20日,“两百多名网友坐车来到”深圳华强北儿童世界“为半个月前因血管崩裂而入院的网友玲玲募捐”,距此三十米远处,坐着一个正在行乞的乞丐。下午三点左右,神奇的故事开始发生,“一位中年老外拿出钱包里的一张百元大钞,随手给了躺在地上身高不到1米的残疾乞丐。半分钟之后,乞丐一瘸一瘸艰难走到30米外的一个募捐箱边上,将这张百元大钞塞进了募捐箱,随即转身离去。日前发生在深圳市华强北街头的这一幕,感动了现场的数百市民,也引起网友热议。”(据11月21日、22日《南方都市报》,以下引文均同)

次日,记者又对这个叫陈春伟的残疾乞丐进行了“追踪采访”,记者问陈春伟“为什么要向玲玲捐钱”,陈春伟说:“她有病,我觉得她比我还可怜。我弟弟也有病,想起了弟弟,我就把人家给我的钱捐给她了。”

说实话,我看到这两则消息,不仅没有“泪流满面”,反而顿生疑窦,于是想冒天下之大不韪谈几点我的疑问:

首先,乞丐捐款动机令人生疑。

网友们为患病的网友“玲玲”募捐,乞丐在街头乞讨,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捐助。在一定程度上说,募捐者与乞讨者应算是竞争的双方。陈春伟在那里等了六个小时,好不容易讨到了一百元,却立即捐给了别的募捐者,这合情理吗?

 陈春伟对自己捐款动机的解释也令人生疑。既然陈春伟的弟弟也在病中,他为什么不将钱拿回家给自己的弟弟治病用呢?陈春伟并不认识玲玲,只是“看到一群人为玲玲募捐,知道玲玲病了”,仅仅这样,他怎么知道玲玲比他、比他病中的弟弟还可怜?

其次,“老外”及其百元大钞令人生疑。

一般来说,路人给乞丐钱,都是零钱,基本没有一下子给一百元的情况,即使是“老外”也应该不例外。老外的钱也不是谁也不心疼的“公款”,一下子就可以扔给乞丐一百元。更令人生疑的是,那们大方的“老外”只给了陈春传一百元,却对不远处的二百多个网友大张旗鼓的募捐活动视若无睹,连一分钱也没捐。这也不合情理!况且,这个神秘的“老外”给乞丐钱,只有募捐活动的组织者、那个著名的“八分斋”网友看到了,别的网友还有谁注意到了?

第三,陈春伟在三十米外居然了解募捐内情令人生疑。

陈春伟是上午九点左右到深圳市华强北街头“挑了一块行人较多的地方坐下开始乞讨”的,为玲玲募捐的网友们是十点半左右来到“离陈春伟乞讨的地方30米开外”开始募捐的。可见陈春伟坐下乞讨在前,网友们募捐在后,排除了陈春伟经过网友募捐处的可能。下午3时左右,“一个老外”给了陈春伟一百元,“10秒钟之后,矮小的陈春伟站起身子,一瘸一瘸地走近30米外网友们的募捐箱,将刚刚所得的百元大钞塞进募捐箱”。可见,陈春伟从开始在那里乞讨到讨到钱,一直距网友们的募捐处有30多米远,他怎么知道人家为什么募捐?又怎么知道玲玲比他还可怜?

第四,记者观察之仔细令人生疑。

显然,如果记者在现场的话,一定是去采访网友们的募捐行动的。因为这次募捐颇具作秀性质——居然一下子去了二百多人!这么多网友,肯定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有,焉有不通知记者采访之理?记者焉有不去之理?有趣的是,这二百多人,面对三十米外的这个可怜的残疾人,竟没有一个网友去献哪怕两元钱的“爱心”。是大家都没注意到陈春伟吗?当然不是!那位叫姜锵的记者一直在注意这个小乞丐。“下午3时左右,一位30岁左右的老外经过陈春伟身边,看着眼前这个身高不到1米,上身赤裸脚穿拖鞋身材畸形的乞丐,老外拿出钱包,掏出一张百元大钞,给了坐在地上的陈春伟。”瞧,那个神秘的“老外”给小乞丐捐款时,记者观察得相当仔细,还看了表——时间是三点左右;还注意到老外的年纪——三十岁左右;还注意到了钞票的面值——百元大钞。如果记者身在网友募捐处,那么,离小乞丐也有三十米远。三十米远的距离,能看清钞票的面额吗?

第五,记者计算时间之精确、拍照之及时,令人生疑。

乞丐拿到钱后,记者精确地记录:“10秒钟之后,矮小的陈春伟站起身子,一瘸一瘸地走近30米外网友们的募捐箱……”仿佛大家都知道乞丐要捐款,仿佛是在有准备地拍记录片。而记者拍下的照片,也是恰到好处——小乞丐往募捐箱内塞的钱还露着淡红的一角呢,一看就知道是一张“百元大钞”!

第六,记者的追踪报道令人生疑。

在第一篇报道里,记者没有报道乞丐的捐款动机。而且,令人不解的是,记者不去采访陈春伟本人,却采访了陈春伟的父亲陈寿学,通过陈寿学的口说陈春伟给玲玲捐款“可能是不想那个女孩像他们兄弟两个一样因病致残吧”。这能解释陈春伟的捐款动机吗?

也许记者觉得不采访当事人说不过去,所以次日又写了篇“追踪报道”,采访陈春伟本人,大概是想弥补第一篇报道的漏洞。如采访陈春伟的捐款动机,接着还多问了一句:“认识玲玲吗?”陈春伟的回答是:“那天见过她的照片。”这又写漏了——那天陈春伟离给玲玲的募捐处有三十米,他怎么看清照片的?记者继续问:“第一次捐钱给别人吗?”陈春伟:“是的。以后要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还会捐的。”接下来,陈春伟又说他乞讨的目的是“我只想赚两个钱,把我弟弟的病治好,让两个妹妹上学……”这不又矛盾了吗?陈春伟既想赚钱为弟弟治病、让两个妹妹上学,又想继续“捐款”,这么做,他那可怜的弟弟妹妹何时才能治病、上学啊?他到底是乞丐呢、还是慈善家?

最后,也是最令人生疑的一点,就是这个消息中出现的那个著名的“八分斋”。去年,就有网友揭露此人弄虚作假,而且经他之手的捐款多是一本糊涂账。如果没有这个“八分斋”参与,乞丐捐款还有一定的可信性,有了这个人物出现,笔者说什么也不相信了。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对于媒体上宣传的那些让人“泪流满面”的先进典型,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的!我已经对那些骗人的假典型、伪崇高深恶痛绝!“乞丐捐款”是不是“八分斋”和记者导演的一出煽情剧,我不敢断定,我在此只是说说我的疑问,供大家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格律浅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