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周的时空交错让我有点恍惚,甚至开始怀疑所有经历与记忆是否真实?
长途旅行后回到熟悉的环境,身体的疲惫才一并袭来,短暂休息后,又要恢复以往紧张的工作状态。还好,回来恰逢周末,看了场电影《哈里波特与火焰杯》、去了马术训练地并住在名字为玫瑰山谷的酒店,但休息的并不好,房间太热了,打开窗户就是车流不断的京昌高速路,很多大车整夜奔跑。
上午骑了匹倔强的马,坚决不跑圈,我只能坐在上面走,据说此马非训练马,是打马球用的。马的固执个性我很欣赏,马很高大,我挺喜欢。不过,LG骑的白马让我过了过跑圈的瘾,第一次接受一对一的骑马训练,让我萌生学习乐趣,最近这段时间过于紧张了,春暖花开时节,我一定报名好好去学。马很善良,从它的眼神中就可以感觉到,动物的灵性时常会带给你意外感动,反倒是人-让你觉得总是云里雾里,难以看清,当然人最难弄明白的仍是自己。
夜晚归来,看新浪博客,一个显眼标题“北漂”,很多文章,不忍去读,迅速看了眼标题发现所有关于北漂的故事势必有段感情,败多成少。蓦然想起,多年前有一在京混得不错的河南哥们曾说要办本“漂”杂志,说了多次,没见杂志,倒是有次在首都机场看他送他的爱人去加拿大,当时能成为朋友大抵因为彼此都有背井离乡,在京不断搬家遭过冷眼的类似经历。
“北漂”是很有意思的称谓,其实即使是周边的北京姐们,也多是父辈进京,有人家在天津有人家在河北,算是移民二代。多年来,经常都会有人问我“你是哪里的人?”其实我也经常问别人,呵呵,我习惯性回答“东北”,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的人会继续问,“东北哪里?”多数东北女孩都回答“哈尔滨”,而我就说“鸡西”,你知道吗?有百万顿以上煤产量的地方,不熟悉中国地理的傻人偶尔以为是“锦西”,这时候通常我会说哈尔滨的东北,然后就不在解释了,但有一度,因在京从事不良职业者较多,说自己是东北人仿佛都有那么点暧昧,也是没辙。
报社李贱人有段时间逢答此类问题,必说“我是成都市区人”,因为太多四川周边地区都爱说自己是成都的,这让我们胖李很不爽,然地域不同,人的潜意识中还是有那么一些优越感的,尤其在北京、上海的土著。上大学的时候我最烦的就是从北京站出来后,那些标准北京口音的吆喝声,总觉得别扭,而我们几个东北女孩逛街买点水果,也常有人搭讪,“东北的吧?” 感觉很拱火。
大学时学社会学,我考的分数最高,学的知识如今基本都还给胡老师了,但对老师曾经讲的一个北京街头语言传播例子记忆尤深,“丫的”,当时未婚高知的男老师在黑板上用很漂亮字写出来时,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丫头养的”男老师说话声音略有些文静,说完时,我当时就想,首都人民就是不同,骂人都这么不带脏字,的确文化之都。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什么问候“大爷”之类的话在市井小民中同样很受欢迎,而北京人也同样分三、六、九等,大院的人瞧不起胡同的人,北京人不自觉得自己高外地人一等。
从上学到工作我在京已经12年了,朋友中多是北京人,都挺仗义也很重感情,让我时常忽略自己外地人的身份,此行去意大利看到几对中国人在米兰的教堂结婚,奔走在异国土地,看婚纱拖地,同行者也是中国典型南方人的面孔,竟有些别样滋味。
在北京飞赫尔辛基的飞机上,偶识一北京女孩,学习在瑞典现工作在芬兰,30岁,特说起她准备跟北欧多数职业女性一样,不结婚且有可同居的男友,临下飞机时,还跟我说,你若没有生小孩可千万别生啊,干脆利落略有北京口音语调中, 有了点一见如故的感觉。
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奔波在异国的中国人,其实无论在哪里,本是同根只是机遇不同而已,你可以选择你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你生在哪里、家里背景如何,却不容你有丝毫选择余地,生活在别处的人大多有类似的情感和经历,生命就是一段旅程,不能太当真。
“你是哪的人呢?” 以后依然还会有很多人不断地问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