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顺序(从左到右):石述思
王宁 齐欣
西湖申遗成功
2011年6月24日11:55,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时间,一场关于申遗热潮的讨论又重回我们的视线。
而纵观整个申遗过程,在一个个时间节点所代表的成绩背后,我们还应看到些什么?面对时下的申遗热潮,你在质疑还是支持?而最重要的一点,无论观点如何,当这些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开始接壤你的生活,我们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接纳和推动它们的良性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多项申遗活动的参与者、人民日报主任编辑齐欣,《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石述思。作客CCTV3《文化正午》,他们将从“西湖成功申遗”说起,为您带来申遗热潮渐退后的观察与思考。
它是以文化景观名义当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至少实现了两个跨越,我觉得它不是华丽的转身,而是在西湖保护史上完成了一个升级版,从中国范围上升到全球范围,加入遗产名录,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聚焦中国,聚焦西湖,有一种监督的功能,第二个,你会觉得在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多地得到世界的认同,这是东方文化的一次胜利。这次入选,的确是对东方西湖沉淀的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那些瑰宝得到一次确认。
西湖申遗前后还是西湖,但是变成遗产以后,什么变了?是它变成了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申遗的时候碰到很多外国专家提出同样的问题,水不好,这样的湖欧洲有无数个,你为什么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因为浓妆淡抹总相宜,怎么能调动我们的情怀?它有一个东方式的寄情山水的人文过程,是这个人文过程变成了一个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得到了世界真实和完整的独特的文明表现。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此湖便是中国最富盛名的文化景观——西湖。自唐代起,西湖便开始受到人工的维护和治理,城与湖建立了延续至今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三潭映月,平湖秋月,南屏晚钟等源于宋代山水画提名的西湖十景,后来演变成东方特有的一种景观设计手法。西湖文化景观,经历了近千年的自然与人文历史的演变。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开始实施,杭州市政府对西湖十景、周边环境等进行了保护修缮和还原整治。恢复了雷峰塔、杨公堤等古迹,保持了西湖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为一体,更为杭州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它成为杭州西湖最后能够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
西湖申遗成功,难在传播
我认为西湖申遗成功,其实最大的难题摆在了我们传播的面前。为什么呢?对以前的遗产来说,我们传播都没有做得特别到位。从传播角度,我们传播这样的景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自然,不用我们去考虑,因为古代文人白居易、苏东坡已经帮我们完成了。第二个阶段,经济层面,有价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第三个阶段,社会层面,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不是竭泽而渔,是不是要加强保护意识、责任意识?比如限制人流,体现了一种进步,就是我们开始有这种保护的意识。第四个阶段人文阶段,我讲一个故事,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奥组委想送一本国礼给各国贵宾,因为中国地大物博,风光无限,人文积淀的这种财富、瑰宝无数。找遍寻中国的合作伙伴,没有找着,最后跟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合作,出了一本杂志,叫最美中国,那是一次深刻的启蒙。它选择景观的眼光是非常独特的。我觉得这次西湖申遗的成功,以文化景观的名义是我们中国自己人干的,不再求助于外力。
西湖特别重要在哪儿?它是一个面,你远远不能只保护故宫就完了,只保护一个天坛就完了,它保护一个风貌,这个非常难,对中国人而言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2011年西湖是个转折点。西湖申遗成功之后,还有相关的规定出台。
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
西湖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如是说并承诺杭州会做到以下六不变:“还湖于民”的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积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碎片。
与此同时,随着西湖申遗的成功,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41项,成为了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第三大世界遗产国。而之前一些遗产因管理不善所出现的负面消息也让一些人不由得质疑西湖六不承诺能否全面兑现。那么,这样的承诺与隐忧背后还折射出了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侧面?作为每一个热爱西湖的人来说,又该以怎样的方式从一个热点围观者转化为切身参与者呢?
我觉得杭州首先能提出六不承诺,相当的不容易,但是要完成这六不承诺,可没那么简单,要经受很多的考验和诱惑。第一点,游客的剧增。第二点,地价的上涨。因为我们土地财政,目前还是地方政府一个重要的金矿。第三点,现在全民保护西湖的年代来临,但是全民保护得有依据,目前是政府主导的,如果说想形成全民保护,我们的制度建设是必须跟进的。
这里边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六个承诺它是保持不动的,承诺不动是第一步,但是从文化遗产来看,更难一步是什么?是做减法。就是过多的人和现在不应该有的景物,能做减法一点一点退下来可真的不容易,这个如果做成了,这是我们对西湖寄予的最大厚望,它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厚望,为什么?将来大运河申遗同样面临风貌保护问题,北京随后的中轴线申遗也是做减法问题,保持住不难,不破坏不难,怎么做减法,在这二者中间,是不是只靠政府做?可以依靠法。但是法不细。要不断地完善,我们达成一个重要的共识,只有法律能赋予你这样的权利,再加上道德,再加上舆论监督这三方力量共同形成合力,就能保住西湖。我更欣赏有人提出的退出机制,短期的损失和阵痛能不能有勇气去承受,然后留给我们子孙后代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甚至有所发展,还有所推动的文化遗产。
在西湖申遗成功传播保护的这件事上,我们也有几件事可以做:
第一件事,新的西湖旅游线图应该重新去设计,西湖大讲堂围绕这个旅游图就应该展开,西湖最有名的大讲堂是什么?是IT人士,叫西湖论剑,以后该文化论剑了吧?做点启蒙工作,现在没有这种启蒙,怎么去进行以文化名义进行保护?尤其是让普通公民参与。
第二件事,聘文化导游,在西湖,现在西湖都是买东西的多,告诉你,一点似是而非的传奇故事,我觉得跟一个文化大国,跟西湖沉淀的文明极不相衬。
第三件事,宣传推广。比如印象西湖,请了国内一流的导演,对西湖进行某种传播,有作用,但经济色彩是不是更重一点,我觉得应该把传播更多的变成一场公益行动,人人有责。
现在全民如果想做好这次传播,首先应该干的一件事,就是完成一次Discovery,发现,文明文化发现之旅,自觉的,另外要更多地去发动公众的力量,变成一个全民行动,只有你认识它、了解它,你才会爱它、保护它,我觉得世界上伤害文明的力量根本不是野蛮,而是无知。我想我们都表达了一个观点,西湖是世界的,但是西湖更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