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许鞍华拍的“萧红的黄金时代”

(2014-10-09 14:50:09)
标签:

情感

杂谈

文化

我看许鞍华拍的“萧红的黄金时代”

By 张蜀梅

        秋天来了,今天跟昨天几乎没有差别。

        我跟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上班,经过著名的庙前西街、烟墩路。庙前西街几乎还没有醒来,估计是昨夜关门太晚,所有的店铺大门紧闭,路上也几乎没有汽车,只有阳光,街道干净,街道两旁是粗壮厚实的古树,偶尔有几片落叶,这仿佛不是在一个国际大都市,而是某个乡间小镇;只有到了烟墩路,因为这里有了幼儿园、小学、几间中学,才显得熙熙嚷嚷,有了生气。

        昨天是国庆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云南有一个6.6级地震,如果伤亡严重,我们这个机动记者部就得立马派人前往,所幸人员伤亡不大,报社没有派人的计划。

        傍晚时分,在这个相对悠闲的时候,我要隆重地去电影院看一场许鞍华拍摄的《黄金时代》。不仅我自己要看,我还邀请了我们部门的年轻人一起去看,除了值班的人,有空的都去。

我们一共八个人,其中有中文系毕业的,也有不是学中文的,还有两个是国庆期间看了,还要看第二遍的,电影院里有超过一半的上座率。

        平心而论,三个小时的电影,我不觉得冗长,以前也看过这么长的电影。许鞍华是在用一种新的手段给我们讲述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的一生,她使用的这种手法,仿佛是一个记者在求证每一个细节,所以,这种手法我很熟悉,也很亲切,从这些细节的考证求证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许鞍华是严肃的认真的甚至是谨慎的。

一个看过一次《黄金时代》的男同事说,唉,我想跟你们剧透,想来想去都没有什么细节拿来跟你们剧透。

        是的,萧红的一生非常透明,没有任何可隐瞒的细节,她颠沛流离的一生早就被暴露在文学史上,还有那些口口相传的野史里。

        她生不逢时。

        希望作为一个正常人,普通人一样,拥有一个可以选择爱情、选择夫君、选择职业的自由人,所以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她逃婚、私奔、迫于生存压力在旅馆跟未婚夫同居。。。

这一系列的举动,或许只是萧红为寻求自由而做出的举动,但私奔,在那个时候,简直是惊世骇俗,为此,她的家庭蒙羞,迫于压力,举家搬离。

        这噩梦般的记忆,让她对“故乡”“家”,没有了眷恋,她是一个早就没有加“故乡”没有“家”的人,她注定要一生漂泊,这仿佛是她的宿命。

        正如萧红在她的散文《失眠之夜》中写到:

        萧军是如何渴望如何迫切地怀想着家乡、沉浸于亲人相逢的热烈场面,而我,我想:“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是一样吗?”她想到的是“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她说:“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所说的黄金时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想、梦想”之类的话。

        萧红在1936年11月19日给萧军的信中所说的:“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于是我摸着桌布,回身摸着藤椅的边沿,而后把手举到面前,模模糊糊的,但确认定这是自己的手,而后再看到哪单细的窗棂上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从此我又想到了别的,什么事来到我这里就不对了,也不是时候了。对于自己的平安,显然是有些不惯,所以又爱这平安,又怕这平安。”

        有一个自己喜欢的思念的人,有一个空间,不愁吃,不愁穿,可以思考,可以写作,可以孤独,可以哭,这简直就是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的精髓翻译成中国版了啊。

她是爱萧军的,萧军也是爱她的,他们相爱的那些时光,其实就是萧红的黄金时代,萧军帮助了她,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她一起成为鲁迅的朋友,又通过萧军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如果这是一个童话故事,王子拯救了公主以后,他们就在一起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是,现实并不是童话故事啊。

        随着萧红作品的面世,得到的评价和认可远远超过萧军,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在朋友的聚会上,朋友们都会毫不客气的直接说给萧军听,所以,这个时候萧军是失落的,沮丧的,他甚至是不高兴的。

萧红的作品得到鲁迅的毫不犹豫的赏识,萧红也因为孤独和寂寞,或许还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或者爱慕,她会每天都去周先生家,连许广平先生都有些难以招架了。

        这些都是微妙的,没有戳破的关系,跟尘埃一样,漂在他们周围的空气中,只可以感觉它的存在,而肉眼是难以看见的。

        萧军出轨多少次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萧军是有过出轨的,这或许是对萧红才华盖过自己的报复,他要自救,他要从别的女人身上找到存在感。尽管如此,萧军的名字终究会紧紧跟随着萧红的名字出现,这也是萧军摆脱不了的宿命。二萧分手的时候,萧红把萧军写给她的信都还给萧军了,而萧军不愿意把萧红写给他的信还给萧红,他辗转一生,都一直带在身边,直至终老。萧军后来的妻子陪他度过余生,给他生了8个孩子,但是,她叫什么名字,很少有人会记得。

        萧红的一生最大的争议的就是她两次怀着一个男人的孩子,跟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生活,这也是她饱受诟病之处。

        这有什么好指责的呢。这是历史背景决定的结果啊。

        正如网友们所说,那个时代没有安全套,没有毓婷,没有人流、没有堕胎,没有人爱惜女人,即便是怀孕了,也照样被抛弃,她别无选择。

        第一个孩子生下来,她送人了,可以解读为,她对未婚夫的恨,以及对萧军的在意。当然,最大的问题是生存问题,看着他们因为棉被要付5毛钱而宁愿挨冻,可以预想,孩子跟着他们,不是饿死,就是冻死,送给一个温饱家庭,还有一命。

        第二个孩子,生下来三天就死了。这个孩子的死,影片交待很暧昧,萧红说,是抽风死了。这是萧军的孩子,她应该是爱的,但是,那是战乱时期,她一个人在医院,医院里只有一个医生,没有护士,也没有其他的病人,她自己没有吃的,孩子没有奶,他怎么能活下来。。。

        萧红的死,也是凄惨的。

        端木是唯一一个跟萧红举办婚礼的男人,或许萧红不够爱他,但她是感激的,在她怀着萧军的孩子的时候,为他举办婚礼,给了她一个“妻子”的名分。

有人认为端木也是个渣男,认为萧红去世的时候,没有在她身边。《黄金时代》在最后用很大的一段,反复交待战火中的香港,端木一边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萧红,还要四处奔波,寻找撤离香港的办法,由于萧红病重,只能留在香港,香港最终沦陷,端木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为萧红转院奔波,这些不厌其烦的细节,给了端木一个客观的评价。

        萧红她死了。客死香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有人说她不幸,如果她这次没有死,文革中,谁能保证她又不死呢,或许死得更惨。

        看许鞍华先生拍的《黄金时代》,是一次图文并茂的现代文学史的补课,让我以一个全新的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了一次温习,我想起大学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陈思和先生讲授的,他的声音缓慢而绵厚,正好出现在耳边,成了这些精致画面的旁白。

        这《黄金时代》它将载入电影史册,也必将载入文学史册。

 

        国庆期间,《黄金时代》的观后感,在新浪长微博、微信朋友圈不停被刷屏,有一个男性观众的文章,在众多帖子里脱颖而出,他以他的性别优势,对萧红使用“贱货”、对许鞍华使用“老脸”,对新女性的印象不是“刷信用卡”就是“刷逼”。

        他以他的性别优势,带着不屑的口气,对所有女性的侮辱,字里行间随处可见,我不知道他为何对女性这样深仇大恨,他为何不设身处地为萧红着想,为何不因为许鞍华先生费尽心血为我们呈现出一部精致的史诗般的大片为感激,却一味地恶语相向呢?

        之前,我没有发言权,现在,我花自己的钱,花三小时时间看了《黄金时代》,我可以说,那个满嘴脏话、缺乏教养的家伙,不配看这部电影。

        或许你是不喜欢这电影,你可以不去看,你不喜欢萧红,你可以不读她的文字,但,你不能侮辱她们。

        或许,等他骄傲地回过神来,一想,突然发现,他也是一个贱X生的,他会不会感到无地自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