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比受更有福

(2006-03-21 13:20:53)

施比受更有福施比受更有福

 ----读曹燮《600孤儿的父亲》

               

 

前不久,我和一位老师交谈,她说她对现在的小说作品读不下去,她指的是一个知名作家的作品。我感到奇怪,这位作家的小说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也不缺乏好的故事,结构圆满,叙事流畅,语言精美。但她读了几页就罢手了,因为这部作品无法进入她的心。

我理解了,问题不在技术和艺术,在于心灵。多少年来,我们的文学已经告别心灵,它们像是万劫不复的浪子,早已无法叩动人最深切的情感,它是一个虚假之物。当我读完曹燮的《600孤儿的父亲》时,我的心灵被重重地叩了一记。我要说,这只是一个慈善家的生活实录,文字朴白,结构简单,故事平易,但它是生命,它会和你的心灵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劝读者不要花无谓的钱去买那些苍白虚无的小说作品,不如把钱花来买这本书,因为它那么真实地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像余祖亮这样一种人,过着我们很陌生的生活,那里蕴藏着人生的重要意义,这个曾是富翁的余祖亮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奉献出来,收养了600个孤儿;而在另一个地方,那些所谓作家们嘴里叼着名贵香烟,左手摸着麻将牌,右手敲着电脑键盘,制造了一堆又一堆莫可名状的文字垃圾。两相比较,我们就会问:真是那些所谓的文学有价值吗?如果文学不触及心灵,只是那个作家自己无意义的自我的喧泻,那与我何干?我为什么要成为这个家伙的读者?而在另一个地方,有一本书,没有任何矫饰,但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人,这个叫余祖亮的人,竟然成了600个孤儿的父亲,我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使认为这个人是傻瓜,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傻瓜。我们也有浓厚的兴趣来了解,这个人的动机?他是怎么做的?再者,如果我们转换角度,今天我是那600孤儿中的一个,情形会怎么样呢?我们会为这个人感恩、欢呼。看来,谁都知道这个人是做得对的,只是我们没有力量。谁都不会认为那些无病呻吟的小说所表现的会比这个人格更高尚,只是我们回避--------因为我们内心软弱。我们内心软弱,会导致我们心情郁闷,除非这个人是行尸走肉。没有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别人称赞的人,但我们距离榜样太遥远。

但我们有了一个机会,因为有了一个人,他叫曹燮,几年来奔波于各地,为的就是把这个明光照耀的人写出来,现在这本书出版了,我们有了机会,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个叫余祖亮的人。我们突然间明白了,花钱买那些无聊作家的书是非常冤枉的,他们非但不能感动我,还赚我的钱;而这个叫余祖善的人却花尽终生积蓄为着别人。前者,不负责任的作家卖书,是“偷”,是一个索取的故事;而后者,那个人却是在付出,那是一个付出的故事。当我买一本这书的时候,我同时就捐了一块钱给这个人的孤儿院,而不是向那个作家捐了一块钱赌资和烟钱。这是两种何等不同的人生,何等不同的写作!我无意说作家都是不负责任的,但现在的确有很大一部份作家漠视人的心灵,满足于制造无聊的虚幻的体验,我很怀疑,这样的作品有什么价值?即使你的颓废体验是真的,但不是好的,这种区别是很重要的。不好的体验是人类精神出现的病,是要疗救的,不是要传播的。那是一个痛苦事实。而余祖善的事迹却让我们想到了:也许这个人的活法才是人类原本的活法,今天余祖善做慈善事业竟然遇上了那么多的阻碍和困难,就是因为太少的人加入他的同盟,如果我们都是其中一员,事情会很顺利,谁都没有亏损,我们却从中获得了谁也夺不走的喜乐。

但余祖亮却遇到了难以理解的障碍,有人竟然会阻止别人行善,这本来是一件难以让人理解的事情,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那些明光照耀式的好人的好行为,像光临到黑暗,让那些自私的人显形,让他们坐卧不安,好像把炭火堆在他们头上,所以他们反对是很自然的。这也说明一点,人的心底深处的良心是最真实的东西,即使是恶人,他的良心也不会死灭,只是蕴藏着,本来应该由他负的责任,他没有负责,当别人代替他的时候,他的良心就让他痛苦,这时候,如果他无法跟上,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来阻碍这个他心里明白是正确的事情。所以这些人是最大的说谎者和软弱者。而大多数人不去揭穿这个真相,也跟自己的软弱有关。在一个不负责任的世代,英雄的概念起了变化,过去我们崇拜的英雄,是道德英雄;而现在的英雄,是能力英雄。只要你能,你就是英雄,道德英雄变得很可笑,这就是美国作家辛格的小说人物傻瓜吉姆佩尔的境遇,这个可爱单纯奉献的人,成了别人讥笑的对象。因为他毫无能力,只管奉献。余祖亮不是没有能力的人,他曾创业成为富翁,但他却放弃了这个“能力”,获得了另一种“能力”,后者不知比前者大几百倍,因为前一种能力是很多人都有的,后一种能力却很少有人具备。余祖亮放弃“能力”,自愿变成“傻瓜”。并非他这个人有这样深邃的洞察力,而是他的救命恩人给他的启示:恩人拒绝了他的回报,却要他回报他人和社会。这让我们看到,这种爱是从那个恩人那里传递过来的,余祖亮正是在这种越越的爱的催促之下,变成了像他的恩人那样的“可爱的傻瓜”。

感谢曹燮把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他是真正的作家。让我们也变成余祖亮那样的“傻瓜”,步他的后尘。越来越聪明的大脑和能力,并没有带给我们多少幸福感和安慰感,我们需要另一种能力,也需要另一种幸福,那就是舍已的爱-------因为施比受更有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