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片一部,就叫《血战到底》。就电影本身来说,还真是有点意思,就电影之外来说,就更有意思了。因为电影里有成都,有茶馆,有麻将,有串串,有府南河,甚至还有
李老师。呵呵,看得我无比亲切。
我晓得嘛,反正一说到成都大家就要拿麻将说事嘛。其实爪子了嘛,虽然我也不喜欢打麻将,但是我们成都人民爱打麻将又爪子了嘛,我们只是懂得生活懂得消遣而已,我们一样没耽误工作耽误生产三,紧到拿这个来扯,确实没得好大意思得。
再说了,麻将也是有生活哲学的!比如——血战到底!
上次在奶奶家还翻出了一副老麻将,很小的那种,依旧还有啥子梅兰竹菊、听用之类。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人就打这副麻将,那个时候的麻将规则好像还有点复杂,要算番,只有爷爷和妈妈才会算。后来,麻将的个头越来越大,规则却越变越简单,推倒胡,瓜儿都会。再后来,可能大家觉得太简单了还是没太大意思,所以兴了打缺一门。形势再发展,就兴了“根儿”啊,买马啊,直到不晓得哪个发明了血战到底——可能是一个不喜欢洗牌的懒人。最多的一次我们七个人一起在王凌同学家血战,不过完全不带赌博性质。现在还要带下雨,反正我是有点搞不清楚了。
现在打牌要先问好:“血战啊?下雨不?打好大?封不封顶?还要买马所!那双流到郫县——现过现哈!整大了哦!……”——在麻局中可以充分展现成都话的魅力,而对于成都话的魅力,我也是在上大学学会打麻将之时也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的。
其实我并不喜欢打麻将,打一个小时就开始肩膀酸痛。而且我无论是打麻将还是打牌都属于那种整耍不认真的,不动脑子不记牌。打麻将就只看手上的牌,从来不管堂子,自己做得高兴无比,却经常下的是死轿苦瓜轿。比如做好一手牌,过一四条,高高兴兴地等到了,结果抬头一看,堂子头三张四条,自己手上一张,对家已经把幺鸡根儿了!还过啥子呢!只有跟到划船!划船都不说了,说不定还点个炮!给多了!
传统麻将,只有一个赢家,但是血战到底却只有一个输家。这样的竞争,给了你努力的大幅空间。管之前人家过的是素芬儿还是对对儿,你就等到做个大的,清一色带双根儿或者是龙七对儿,那就赢了三,啥子都回来了!贵在坚持!坚持!不要一个素芬就轻易出手,就算要过素芬,也要一家关五家,还要自摸!
实在是牌差运背,那就干脆破釜沉舟,点一个一炮三响,买个庄,就此买红,不存在!舍得一身寡,敢把皇帝拉下马!
对了的,相信最好的还在等到你,气要沉得住,心要放得平!不怕牺牲,不怕付出,等到,该是你的肯定是你的!
哈哈,很爽,用成都话写东西!在这样也同样很爽的阴天里,我在想像,如果在成都,我就干脆约一场很难得的麻局,然后吃个串串,再然后洗个脚,巴适!
血战到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