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以为吼完孩子就结束了?不,这才是教育的开始

(2018-09-26 16:11:46)
标签: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教育

亲子关系

育儿

分类: 转载分享
你以为吼完孩子就结束了?不,这才是教育的开始

周末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还要忙儿子。
晚上要带孩子去上学而思线下课。

晚饭前,儿子和爷爷吵翻了。

爷爷撕了孩子的漫画书,儿子扒在桌子上哭,拒绝吃饭,拒绝去上课。

爷爷吼:“赶紧去吃饭!你不吃饭,我打到你去吃饭!”

儿子埋头在臂弯里,一边哭一边恨恨地说,“我就是不吃饭,不去上课!”

我被哭声、吼声吵得无法做事。

推开书房,看到爷爷拿着长竹尺,站在儿子身后,脸都青了。

一边吼,“你看我不敢打你!马上去吃!我真要打你了!”

看我进门,爷爷“啪”地一声尺子拍了一下桌子。吓我一跳。

我看了老爷子一眼,笑着说,“咳,咱家的尺子都是敲桌子和椅子给打坏的。您就别敲了。坏了还得再买。你要不先出去一下,我和他谈谈。”

爷爷气哼哼地出去了。

爷爷从未打过孩子,只是道具越来越夸张,演技越来越逼真而已。我猜也快到“顶峰”了。

我用手摸摸儿子起起伏伏的背,说,“今天为啥和爷爷斗上了?”

儿子气鼓鼓地说,“你走开!”

我说,“我听见爷爷撕了你的书,我知道你还在生气。爷爷也气坏了,要打你。是不是又为学习吵起来了?”

儿子埋着头继续哭,“你走开!我不要听!”

我凑到他耳边低声说,“我可以走开,不过我走了,可就没人能救你了。”

儿子哭声小了些,应该在思考。

我紧接着说,“不如你和我早点吃饭,早点出门。”

儿子嘟囔着,“我不要去上课,你是要带我去上课,我就是不去。”

我说,“上不上课你决定,我能做的就是带你出去,我们也可以去外边玩一会儿啊。总比你在这儿哭好。”

儿子被我说动了。

低着头,勾着背,一手遮着脸,被我从书房拉到客厅里来。

我说,“咱俩先吃饭。因为要赶时间出门。”

儿子说,“我不吃饭!”

我说,“行,你自己决定,想吃多少,吃多少。”

见我不逼他吃,儿子简单吃了几口菜。

在一家人的沉默中,我拉着他出了门。

路上,我说,“你给我讲讲呗,到底发生了什么?”

儿子这才语速正常的和我说,“爷爷看我刚做完的语文卷子,我趁他停顿的时候,看了几眼那本漫画书,他就撕了我的书。”说完,眼泪又要出来了。

我说,“是哦,这爷爷不对。怎么能撕书呢?书那么神圣,怎么能撕书呢?下次告诉他宁可打人,也不能撕书。”

儿子脱口而出,“不可以,打人也不可以!”

我说,“对哦,打人也不可以。反正也没打你,我倒是替桌子感到难过,每次你犯错挨打的都是桌子椅子。咳!他们好可怜啊。”

儿子嘟着嘴不作声。

我瞄了他一眼,他喃喃地说,“你就是骗我出来上课的。”

我没理会他的“质疑”,继续说,“我猜爷爷是发现你语文题做错了很多,很生气,看你没认真听,就把气撒在书上了。是吧?你看,一个人生了气,把气撒在另外的地方,是不是很不公平?”

儿子说,“不公平!”

我说,“对啊,语文做错了,我们想办法做对啊,爷爷干嘛要去撕书呢?你不专心,要想办法专心啊,干嘛撕书呢?这真不公平。不过,爷爷和你吵架了,你干嘛不去上数学呢?我觉得吧,这对数学也很不公平。”

儿子一听,开始转移话题。问我快迟到了么?我说,没迟到。

到了目的地,我带他在旁边小花园玩了5分钟。

看看天空,在小河边喂了喂鱼,绕着小亭子还走了一圈。然后去上课了。

这节课,儿子表现得特别好。看起来并没受刚才那场风波干扰。

第二天,他和爷爷达成了“和解”,他要求爷爷今后不许撕书,爷爷要求他学习时不能开小差。两人又继续做了“朋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我刚巧处于一个“讨巧”的角度。

通常我直接辅导他功课,发生冲突时,基本上以彼此道歉共商解决方案结束。

而其他家庭成员辅导孩子功课时,我不便要求任何一方。这时充当关系容器的角色,化解冲突的同时,也顺便教教孩子如何从冲突中获得学习。

因为没直接和孩子发生冲突,我便容易带他去“回看”这件事以及情绪的来源。

当然,前提是,取得孩子的信任。

怎么才能让孩子信任你呢?就是理解孩子真实的痛苦,而不是通过“和稀泥”来解决问题。

那些孩子的痛苦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算什么。

对孩子而言,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你可以理解为“同比例放大”。所以不要小看这样的体验带来的“创伤”。

我在和他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对话中,其实让他意识到,爷爷原本想打你的,舍不得打你,才撕了书。这样一比较,他觉得这个痛小了点儿。

我在调侃桌子椅子替他挨了打时,他便理解爷爷心底还是疼爱他的。

并让他意识到,他认为爷爷错的地方,自己也在犯错。比如,生A的气,却惩罚了B。

所以,他便不再抗拒去上课。

后面,我带他出去走走。

他会发现,自己那些强烈的情绪,放在自然环境中,不值一提。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我们发现呢。

总结一下,这次化解冲突的3个步骤:

1、理解孩子真实的痛苦,获得信任。

2、学会面对痛苦,减轻痛苦。比如发现爱的一面,或者置身于更大的环境中,去消化这份感觉。

3、回放“细节”,寻找彼此能够改进的地方。

生活心得: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需求非常简单,就是要求被亲人理解。

当你能理解孩子,尤其理解孩子的痛苦时,就是在陪他先跳出情绪的沼泽。

接下来,还可以带他去往一个更开阔的认知领域,再让他重新审视刚才的事件。

孩子自己会得出新的结论。

无论他得出怎样的结论,都给予鼓励。

因为进步半步也是进步。

孩子们在这方面往往比我们成年人做得要好的多。因为孩子比成年人更乐于改变。

文/王语华,来源:女神30,专注装女神30年,打算装一辈子。体验人生酸甜苦辣。边体验,边分享,边长智慧。原文标题:《别吼完孩子就没事儿了?3招教你快速修复“裂痕”》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自花瓣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