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招巧妙“制服”挑战底线的明明
(2015-11-28 02:16:58)
标签:
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教育亲子关系育儿 |
分类: 转载分享 |
10招巧妙“制服”挑战底线的明明
妈妈在“三岁明明突如其来的HorribleThree”一文中就已经提到,送走了TerribleTwo,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迎来了小朋友的HorribleThree,如果说TerribleTwo是满口“No”与“不”的反抗,那么这HorribleThree就是不断地挑战妈妈的底线。再一次地,妈妈开始了与明明小朋友斗智斗勇的经历(“与反抗性强大的明明小朋友斗智斗勇”)。
(注:妈妈在“哥哥2岁12个月,最后一次成长日记”与“生日快乐,写在明明满三周岁之时”两篇博文中都已提到,为了尊重明明,以及照顾小朋友的隐私,妈妈不再将明明的“罪行”一一列出,点到为止。)
【事先预设杀手锏】妈妈正忙着准备晚餐,而明明玩的时候不小心把杯子以及杯子里面的积木碰翻在地上,妈妈请小朋友捡起来,明明一口一个“不要捡”,经过再三劝说无效,最终妈妈将杯子和积木没收三天。妈妈在要求明明捡起来之时,就已经预料到了,小朋友肯定会拒绝,于是便已经在心中罗列了如下步骤:先是提醒(“杯子和积木掉地要捡起来哦”),继而是要求(“明明,把杯子和积木捡起来”),然后便是警告(“你要是不捡的话,三天不许玩杯子和积木”),最后是妈妈行动,亲自把杯子和积木捡起来,程度由浅入深,最终明明受到惩罚。
【妈妈“铁石心肠”】与明明较量,大哭大闹肯定是在所难免的,而妈妈的“铁石心肠”则是对小朋友的哭闹无动于衷,既然下决心要与明明较量,就要把心疼与不忍先收起来。心肠太“软”就会掺杂无数哄与劝的成分,结果是事与愿违,越哄越闹,越劝越赖,不但没有达成目标,小朋友把哄与劝理解成为妈妈妥协的信息,而且还会演变成为无法收拾的残局。妈妈是从来不会被明明的哭声而左右,哭是小朋友最常见的把戏,如果烦小朋友哭、怕小朋友哭、担心小朋友哭坏,那么妈妈就上当了。
【心平气和“欣赏”】在与明明较量之初,妈妈不但【事先预设杀手锏】,而且还预测了可能出现的结果,此时对妈妈最大的考验则是愤怒不参与其中,明明耍赖也好、大哭大闹也好,都不会点燃妈妈心中的怒火。妈妈一般都会站在一旁或坐在一边,心平气和地“欣赏”三岁明明的谋略,哭够了、闹够了,小朋友自己就会停下来,主动找个台阶来与妈妈求和。相反地,如果此时的妈妈火冒三丈,不但不能平息明明,反而会制造小朋友心中的恐惧,就不再是一种较量,而变成一种心理的伤害了。
【较量无胜负之分】在与小朋友的较量之中,没有胜负之分,双方都退一步,那么这较量也算是起到了最初的效果。比如说明明午餐后,大哭大闹地不愿意上楼睡午觉,妈妈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转身离开,先带弟弟睡午觉去了;然后明明便以“要带托马斯的书上楼”为借口,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主动找妈妈求和,那么妈妈也就当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说句“好吧,带着书去睡觉吧”,然后便带着明明上楼了。
【坚持既定的原则】在为小朋友养成习惯或制定规矩之时,妈妈一定要坚持既定的原则,如对于明明来说“不洗手,就不能吃饭”,那么妈妈就一定要坚持住,忽略明明哭闹的因素。明明一哭一闹,妈妈就要妥协吗?不妥协就是妈妈“狠心”吗?绝对不是!很多妈妈们会认为,如果不满足小朋友的愿意,就是自己太“狠心”;最后,坚持既定的原则便成了对自己的谴责。孰不知,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无原则的妥协,酿造了小朋友的坏习惯以及无规矩。
【亲身体验是良师】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事情,妈妈的千言万语,不如明明的一次亲身体验。饭前洗手,已经成为一项规矩和习惯,但明明则会要求“在厨房洗手”,妈妈刚洗完锅,水笼头的水还很烫(当然是不会烫伤的温度),便请明明去厕所洗,小朋友不但不听,而且还挑衅地看着妈妈,边搬椅子边往水池边走。好吧,妈妈已经告诉过你水是烫的,如果你想亲身体验一下,那就去吧,烫着了别哭。刚一开水,明明就被烫得迅速缩回了手,二话不说,跑去厕所洗手。一次足矣,类似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守住心理的底线】妈妈将与明明的较量视为心理上的“决战”,此场“战役”是非打不可,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是谁也躲不掉的。既然如此,那么妈妈就守住心理的底线,“狠下心来”,与小朋友对抗到底吧!最终的事实证明,一次大的对抗,可以免去很多次小的对抗,如明明不愿意洗手就想吃饭,那就饿一餐吧;如果按以前的样子,每次吃饭前,妈妈都要与明明有点小摩擦,明明都要小哭一通,加起来对抗与摩擦的次数就会更多,不如彻彻底底地来一次大对抗。
【抛弃溺爱坚持爱】爱与溺爱是有明显界限的,爱明明,但不被明明所控制,而是站在明明的长远利益与能力发展的角度去培养小朋友;而溺爱明明,则是无原则的爱,是被明明的欲望所控制,被迫满足小朋友的要求。在育儿路上,妈妈对明明,有的只是“爱”,抛弃溺爱而坚持真爱,因此,很多时候,在别人看来,妈妈对明明是“铁石心肠”的、是“没有爱心”的、是太“狠心”的。
【抓住教育的契机】明明的大哭大闹以及小发脾气,本来不是件什么好事,但这里面也蕴含着积极的教育契机。一来可以将与明明消极的对抗,转变为积极的培养习惯、遵守规定;二来也可以教会小朋友,有事好好说,哭哭闹闹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而且哭闹更是达不到目标的。
【不回避母子冲突】明明是个自主意识非常强的小朋友,那么在与其的较量中,妈妈的拒绝、规定和要求,一定会激惹起小朋友的负面情绪,母子冲突肯定是在所难免的。在这个问题上,妈妈采取不回避的态度,因为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效的方法;而且,在很多事情上,妈妈只是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并不多说一句指责明明的话。
妈妈最后语:不管是“No”与“不”的反抗,还是对妈妈底线的挑战,很多的时候,妈妈真的是想把明明狠狠地揍一顿,以解心中之怒气,但每次这样的经历都是理性占了上风,这是小朋友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啊,而且这也是很多育儿书中说到的,自主意识越强的小朋友反抗性就越强,将来小朋友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也就越强。明明现在所经历的HorribleThree,一方面来说,是很令妈妈头疼与无奈;但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一个好现象吧!妈妈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给明明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足够的成长空间与时间,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耐心地等待明明的长大、平稳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