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为什么老挑战我?

(2015-11-28 02:13:37)
标签: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教育

亲子关系

育儿

分类: 转载分享

孩子为什么老挑战我?

搜狐母婴

  小孩总是给为人父母的我们带来育儿难题,是为了什么呢?

  为什么老是磨蹭?

  为什么脾气大?

  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呢?

  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让我们看看大人的世界。

  世界那么大,我在哪里?

  人类众多的需求中,如果可以归为两类,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在这个世界上,我属于哪里?我的价值在哪里?

  归属感,是一个人获得爱和尊重的来源。

  价值感,是一个人实现爱和尊重的目的。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一个人在世界的坐标系。

  去一个陌生会议,我们希望做到认识的人旁边,是因为归属感。我们希望努力工作升职加薪,是因为价值感。关于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追求,在成人世界中是很多见的事情。

  那么,在孩子的世界中是什么样子呢?孩子是否也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呢?

  7个月婴儿高抬小屁股的原因

  儿子7个月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学会爬,但是在我换纸尿裤的时候,没到垫的时候,他总是努力把小屁股抬的很高,方便我。虽然小家伙动作不娴熟,但是撅起的小力气有时候让小脸涨的红红的。我说“谢谢”,他的微笑告诉我他是那么有意识帮助我。

  他在表达“妈妈,我也能帮你的忙,我原来也很重要”。孩子也和大人一样,不断追求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用他们特有的方式。

  3岁孩子打碎牛奶的背后

  家中订奶后,女儿抢着帮我拿牛奶瓶。突然她手一滑,连同玻璃碎片,新鲜的牛奶洒了一地。望着一地的狼藉,她哇的一声哭起来。

  孩子多么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好,多么希望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我没不到良好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一定会因为早上没有主食、要迟到的理由,专注机会好好说教孩子一番。孩子本身怀揣一翻帮忙的好意,如果因为没做好的行为被斥责,会发生什么呢?

  “反正我已经被你认为没做好,干脆我就不做了,停止探索自己价值,逐渐关闭归属父母的门”。

  “坏”行为背后是什么

  每一个孩子的脚下,都深埋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但是在地面上的行为,却经常让父母头疼。但是没有父母是透视眼,可以透过那些让人不那么愉快的行为直接看到深埋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

  这帮助父母分开孩子“好”“坏”行为和其背后的积极信念。看得到孩子的积极信念是和大人一样的“归属“和”价值”,育儿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的故事。

  我要打弟弟(上)

  一日晚饭后,女儿好像和我说了什么,但我忙着洗手给小儿子喂奶,没反应过来,径直向小儿子走过去。她突然冲过来,“我要打弟弟!”我一下子愣住了,火蹭一下冒上来,心想“弟弟没惹你,你为什么要打弟弟?”怒发冲冠的我,克制不住,“之前为二胎到来给老大做了那么多心理建设算是白做了!”“怎么还要打弟弟?”

  通常孩子的行为的“好”“坏”定性触发了大人身上的负面情绪按钮。如上面的案例中,我开始因为女儿“坏”行为而触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http://photocdn.sohu.com/20151005/mp34317580_1444010283418_2.png

  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被怒火控制的大人和受伤的小孩开始了一场注定两败结局的战役。这个场景好熟悉,几乎所有大人和小孩的互动都上演过上面的循环。

  怎么破这个循环呢?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孩子哪怕“坏”的行为,也隐藏好信念,会不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要打弟弟(下)

  刚要发火,却想起了孩子的坏行为背后良好信念,突然明白她要的是什么。

  她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打弟弟,而是想要我的关注和爱。意识到这,神奇的是,我居然冷静下来。

  我问女儿,“你是不是想和妈妈说话?”

  她委屈点点头。

  “对不起,妈妈刚才没听到,那我们一起约定说话的时间吧!”

  我们按照约定说话后,看到女儿也情绪平稳,我问她“妈妈没有听到你跟我说话,是妈妈和你的事情,和弟弟有关系吗?”女儿想了几秒钟,认真地说,“没有”。

  自此,再也没听到女儿讲过“我要打弟弟”。

  其实,女儿只是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如果真的想打弟弟,凭小家伙的敏捷身手早就动手了,所谓纸老虎冲到妈妈面前,叫嚣这一句,“我要打弟弟”,只为了唤起我作为妈妈的关注和爱。

  心诀8-看归属,要价值

  孩子用这句让父母跳脚愤怒的话表达那么温柔而又简单的意思,“请注意我,我需要关注,我想要爱”,如果父母被表面的那句“我要打弟弟”迷惑了,一定就会陷入到和孩子“为什么要打弟弟”“他是你亲弟弟”“姐姐应该保护弟弟”阶级斗争中的恶性循环去。

  为什么孩子往往通过间接、甚至错误的方式来表达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呢?为什么孩子不直接冲过来说,“妈妈我需要你的关注,我想要你的爱”?

  除了孩子本身年龄小,对情绪的认知和对自我的控制经验没那么丰富以外,还有什么原因?

  生闷气的男人摔门而去,拐弯抹角的女人兜圈子,作为成人的我们也不太习惯直接表达,大人也在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归属感和价值感。

  虽然用间接甚至错误的方式在表达,但是不能更改这样一个事实,孩子背后的美好愿望-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育儿的基础,大人是不是真的相信,哪怕小孩在犯错的时候,也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所以,让孩子良愿破土而出,父母看到孩子和自己一样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是所有育儿方法的基础假设。

  如果从心底里不相信让我们那么头疼的孩子行为背后隐藏如我们大人一般美好的归属和价值的需要,再完美的育儿技能也是枉然,孩子会识破我们一板一眼的育儿技法背后并没有认可他们的归属和价值。

  有时候,育儿方法的效果取决于我们有多相信“孩子所有行为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哪怕是犯错的时候”。你同意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