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斯坦福妈妈”的育子秘方
(2013-04-19 11:16:05)
标签:
沟通技巧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育儿 |
分类: 转载分享 |
|
|||
“他现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所学专业全美排名第一;他的英文演讲、写作成绩,常常超越许多美国本土优秀学生。” ——如果不特别说明,人们也许很难将上述两段描述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两段文字所叙述的,正是一位名叫“肖恒”的青年才俊。在他传奇的成长经历背后,是其妈妈汪建元一份非同寻常的育儿感受。 学习无处不在 肖恒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天,他突然拿起一张报纸,一字一字地念出了上面的标题:“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是小肖恒第一次展现出他的识字能力,这个场景当时把家人“吓了一跳”。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从没有刻意给孩子进行过系统的识字训练。 “这可能是卡啦OK的功劳。”汪妈妈介绍道,她很喜欢在家里唱卡啦OK,常常对照着歌本唱歌,肖恒也总是和她一起唱歌、点歌。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肖恒掌握了很多字词和用法。 一年级的一天,班级的电源坏了,电工来维修,每拿出一样工具,肖恒就能喊出它的名字,甚至连“万用表”这样的工具都认识。老师很吃惊,班上的同学们,更是把他当成了“小能人”。 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认识这么多工具呢?原来,由于当时肖恒父母正处创业阶段,常常会把一些工作带回家里,并不时让肖恒也参与其中。久而久之,肖恒通过一个个的实例,了解到了很多一般儿童无法接触的事物。 肖恒1岁多时,一天,一个玩具坏了,零件散了一地,肖恒竟把各种零件按照形状分类排列了开来。汪妈妈注意到了肖恒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天赋,便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重点培养这一素质。比如,在拼摩托车拼图的时候,她会告诉孩子:“你看,这块拼图中心位置有个‘M’,他是摩托车的车身,从它开始拼,会比较快。”汪妈妈介绍说,肖恒后来在学习中,抓重点、纲举目张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就是从拼拼图开始训练的。 不交作业?有何不可! 幼年时的肖恒吃饭表现很招妈妈们喜爱——大口喂,大口吃,从来不挑食。汪妈妈也一直以之为傲。然而,有一天,汪妈妈正喂着饭,小肖恒突然大哭起来。汪妈妈问:“吃得好好的,为什么哭啊?”小肖恒指着饭碗里被妈妈添了又添的菜饭,啜泣着说:“饭怎么吃也吃不完了,永远都吃不完了。” 这件小事给汪妈妈的触动很大,她反思道:“父母经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无止境地要求孩子,好了还要再好。小孩本来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兴趣,结果被这样一逼,就没有了。”从那时起,她便坚定了一个教育孩子的信念: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目标。而在目标之外,则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小学时的肖恒,对语文和英语课一度有些厌恶。而汪妈妈却发现,他只是不喜欢写作业,平时上课其实听得很认真,而且,非常热爱阅读。于是,在升入初中时,她告诉肖恒:“初中是一个人思想形成的时候,这个阶段,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吸收’——上课认真听讲、观察社会上的事情和多阅读。” 初二时,肖恒与家里人签订了一份特殊的“合同”:放学后,7点前回家。条件是,回家后家长不准逼他写作业。如果不答应他,他就逛到很晚才回来。不可思议的是,这份看似无理取闹的契约,竟然获得了父母的同意。“虽然在家不完成作业,但他一分一秒都不曾浪费,连上厕所都在看书。”汪妈妈回忆道,“我们初中、高中给他设定的目标,都是年级前200名。实际上,每到最后一年,他总能进入年级前50名。” 进入高中,汪妈妈又开始给肖恒设定了新的目标。她告诉肖恒:“有了初中的‘吸收’,到了高中,就要学习‘表达’——把所积累的东西,展示成工作能力、沟通和写作能力。为此,她专门请了一位演讲能力特别好的深大学生,给肖恒当英语家教。演讲训练,为肖恒强烈的表现欲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展示途径,他的英语成绩和兴趣也随之突飞猛进。 该“嘚瑟”时才“嘚瑟” 平时在与孩子的交谈过程中,汪妈妈特别注重倾听和鼓励孩子每一次略显“嘚瑟”的表达。“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当他把学习的内容表现出来,并获得肯定,他的求知欲会更强,这就是良性循环的作用。” 然而,表现欲强,并不总是一件好事。初中时,肖恒一入学便成为了同学中的焦点人物。用当时老师的话说——“十几二十个女生围着他,那是常态”。也许是锋芒过于显露,一些同学也对他产生了反感。终于,初一上学期,因为与同学打了7次架,肖恒接到了学校劝退通知。 “我让他跟着我去求学校领导。但是,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谁也不松口。”汪妈妈说。那天,她穿着职业装、高跟鞋,在校内站了4个小时,最后,“整个人都软了”。由于打不到的士,她只好把鞋子脱下来,光着脚走到学校附近的一个餐厅。坐下后,她终于控制不住地流下眼泪……“这些,肖恒都看在眼里。我知道,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辍学后的某一天,汪妈妈与肖恒进行了一次交谈。“想一想,是不是每次都是因为你有理,但沟通表达不知变通,然后,老师一批评,同学再煽一点风,就打架了呢?”汪妈妈并没有一上来就指责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分析每次打架的原因。“如果你能学会微笑,多一点幽默和自嘲,学会下台阶,你将会是一个更有魅力的人。”汪妈妈介绍说,肖恒现在在美国同学中很受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有幽默感。而“培养幽默感”这一理念,正是这次交谈后开始对肖恒产生影响的。 沟通时,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 从小学开始,父母常因肖恒不写作业,被老师和校领导叫去谈话。然而,汪妈妈通过和肖恒交谈后发现:孩子不喜欢写作业,并不是因为偷懒,而是因为他的学习效率很高,题目很快就会做了,只是不愿意写出繁琐的过程。同时,她也观察到:肖恒虽然自己不爱写作业,却能常常辅导同学写作业。“在给同学讲题的过程中,他会面对各种质疑,还要学会与人沟通,效果其实比做作业还好。”——正是因为对孩子有着这般设身处地的了解,汪妈妈才一直“纵容”肖恒不写作业的“坏习惯”。 有一次出国旅游。游轮上安排了一场晚会表演,其中有一小段无上装的表演。当时肖恒还未成年,对此非常好奇,他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看的想法。汪妈妈并没有回避,陪他一起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汪妈妈对他说:“刚才的一些演出画面,在西方文化中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拿这种事情去和别人分享和炫耀,甚至沉迷其中,人家就会说你是流氓、低级趣味。不能这样做。” “孩子对一些禁忌产生好奇很正常,但,如果家长为此辱骂他,他以后就再也不跟你说了。”汪妈妈认为,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分析利弊。“有时候,父母和孩子谈论话题的自由度越大,孩子越容易成为你的朋友。” 一天,汪女士和丈夫闹矛盾。肖恒劝她:“妈妈,你应该和爸爸敞开心扉聊天。”妈妈问:“啥叫敞开心扉?”孩子回答:“就像你和我平时聊天那样,什么都说。”汪妈妈听罢,深有感触。 千禧年即将到来前的最后一夜,晚上11时左右,肖恒打电话,让汪妈妈到中信广场和自己一起参加“倒数”。那天,他喝了一点啤酒,搂着妈妈的脖子,随着音乐一边摇晃,一边把自己在学校的“威水事迹”娓娓道来,直到深夜。 “那天,我也好像喝了酒一样,感觉有点醉。”汪妈妈笑道,“那是我与儿子一起的最幸福时刻。” 南方教育时报C01版(4月19日) 原文链接:http://szjy.sznews.com/html/2013-04/19/content_245098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