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帮”字 |
南方教育时报3月29日c2版 |
梅 |
□ 杜梅
周六傍晚,一个妈妈上线了,她气急败坏道:她和丈夫今天都要上班。早上离家时,她千叮咛万嘱咐7岁的儿子:别忘了写作业!可是,晚上回家一看,儿子根本没写。
失望之极的妈妈感到崩溃:为什么儿子这么不懂事呢?
我这样安慰她:你应该感到欣慰。他才7岁。可是,这一天,他既没有饿到自己,也没有伤到自己,还没有跑到外面去玩。他把自己照顾得多好啊!当然,要是他能管住自己,写一点点作业就更好了。
妈妈悟性很好,立刻喊来孩子,孩子看了我的留言,满脸微笑地告诉妈妈:“妈妈,我现在就去写作业。”
孩子的表现是不是告诉我们:他其实很想听妈妈的话,让妈妈高兴?他之所以没做好,或者没做到,只是管不住自己?
许多人都明白,要尊重孩子,可究竟怎样尊重呢?尊重首先要懂得。懂得孩子为什么是孩子。如果了解了孩子是怎样一个人,具有怎样的特性,他的优势是什么,弱处又在哪里,就不会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暴跳如雷,或束手无策、心力交瘁。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社交中,熟人会让自己更有安全感,陌生人则多少会令自己不自在。前者之所以让我们安心,是我们对其比较了解,因此,胸有成竹,故而能从容面对。
设想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位妈妈,要是她明白:7岁的孩子就是缺乏自控能力,就是自觉性差,就是需要父母的协助才能管好自己。如此,她还会花容失色、乱了分寸吗?
亲子矛盾,许多时候,是父母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个孩子,是父母错误地把孩子当作成人来要求了。
理解了才能包容,包容离不开帮助。
在我的许多讲座中,我会和爸爸妈妈们重新认识一个字——“帮”。我这样解释:“帮”字,上半部是“手”和“耳”,下半部是“巾”。这表明,帮助别人,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行动,也可以用心。如果你觉得,你确实竭尽所能地帮助了一个人,以至于需要拿起汗巾擦拭汗水,那么,你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我女儿小时候,也曾独自留在家里过。我的做法是,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她打一个电话,提醒她照顾好自己和别忘了写作业和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帮助不是包办或代办。帮助的最高境界,是授人以“渔”,而并非授人以“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