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怕成为孩子们的敌人”
(2013-03-29 07:25:39)
标签:
沟通技巧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育儿 |
分类: 好爸好妈 |
“我最怕成为孩子们的敌人” |
——深圳市后海小学李珊老师的家教心得 |
□本报记者 杜梅
她的学生才9岁,却跟她约定:“将来我结婚,您一定要来参加我的婚礼!”她严肃地看着学生:“当然,我们是哥们!”
在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家访已在许多老师眼里变得“可有可无”,她却去了班上所有学生家。她说:“我必须了解我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
她说自己平时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像孩子一样好奇、贪玩。但是,看到某些家长的言语无意中伤害了孩子,她心疼不已。她细心地归纳总结出几十条“语录”,告诉家长们,“要多跟孩子说说这些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惧怕困难的她,却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软肋:最怕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敌人……
李珊原本在学校担任大队辅导员,她做了两年后,却跟学校领导请求,让她继续回去做班主任。理由是,她不希望离开学生。
李珊出生于教师之家,家庭的耳濡目染,母亲对教育的忠诚,成为了李珊坚守的信念。她说:“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家庭的痕迹。不管你是否愿意,那些痕迹会影响你一生。”
“一定要给孩子们传递快乐和幸福”
李珊常说,人活着,一定要快乐;而热爱,会让人产生幸福感。
她把这种热爱带到了工作中,因为她希望,给孩子们传递幸福。平时,除了正常的语文教学,李珊特别钟爱儿童阅读推广。她说:“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事业了——世界上有许多好书,那些好书,一定要让孩子们在童年时代读到,否则,就太遗憾了。”于是,每看到一本好书,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这本书,为什么不能在我的班级里推广呢?但凡是好东西,只要李珊遇到了,她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嗯,这个可以跟我的孩子们分享一下;要不就是:这个嘛,可以跟我的家长分享分享……
她如此迫切地跟孩子们分享,跟家长们分享,就是希望能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影响他们。因为,“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真的不容易”。某次,李珊看到一位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孩子,被责骂的孩子的脑袋深深地低垂着,这,让她感到很难过。于是,她精心收集并整理了一份供家长使用的家庭“鼓励语录”,打印下来,发给班上每位同学,让他们带回家,贴在墙壁上,请父母们每天对自己的孩子说一说。这些话很朴实,但是,每一条都充满了肯定与期待。比如,“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别怕,你肯定能行”、“孩子,你仍然很棒”……
“最好的东西,绝不是分数和名利”
作为一名教师,李珊希望自己能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们!而最好的东西,绝不是分数和名利。什么是最好的东西?李珊认为,无论是谁,要想取得成就,或生活得安逸,具有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女儿曾充满期待地对她说:“妈妈,要是舌头上没有感觉苦味的神经就好了。”她笑着回答:“要是不知道苦为何物,又如何体味甜呢?”
虽然这么答复女儿,但她心里清楚,作为孩子,再没有什么比得上开心更能让他们感受生活和成长的乐趣了。她尝试着,尽量让孩子们快乐地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为此,她从不轻易拖堂,更不轻易占用孩子们宝贵的音体美等“副课”时间。说到这里,她用近乎夸张的语气和神态说:“我怎么能做与学生为敌的事呢?!”
不能为敌,那就必须要成为朋友。李珊的方法之一是,利用课间10分钟,让孩子们K歌。热爱声乐的她认为,“音乐不但能打开人的心扉,唱歌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休息方式。心情再糟糕的人,几首歌唱下来,立刻就开朗了。”
出了问题怎么办?李珊的做法是,师生、家长一同反省。比如,考试考砸了,李珊就会和学生、家长们一起找原因,想对策。而每次写“反省”心得,都是李珊写得最长,“学生如果看到大人都能勇于认错、反省,自然也就会更加主动。”
李珊认为,“家长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明白,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被孩子所接受;才知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己可以对其进行怎样的教育。否则,孩子已经15岁了,你依然用5岁时的办法来教育他,这样,只能导致亲子关系走向对立。而一个不能理解孩子天性的教师或家长,必定会遭到孩子的抗拒。”
“家访,能让我走进孩子心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家访了。李珊不这么认为,她想,学校生活只是学生成长的一面,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一个学生不讲卫生、喜欢打架,多次提醒教育后,还是不见改正。家访后发现,原来问题出在学生家庭。李珊说:“如果父母不讲卫生,家中脏乱,孩子很难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如果父母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孩子就很难养成理性思维习惯——这些情况,如果不家访,很难了解到。”
家访的另一好处是,面对面很容易沟通和解决问题。即便有时言重了,家长也不会往心里去。比如,她对一个爱打架的男生家访,她当着父母的面笑着问学生:“你怎么能欺负女同学呢?难道在家里,爸爸也可以打妈妈吗?”这样善意的提醒,就会警醒父母,注意自己的行为。
李珊说,自己也在家访中学习到许多。一次,她到学生贝儿家,和贝儿妈妈聊天。贝儿妈妈向她介绍了国外家庭派对的意义,说教育孩子,不要光是教育自家的一个孩子,还要影响孩子周围的环境,也就是一群孩子,甚至是一群家长。通过交流,李珊非常兴奋,因为当时在做大队辅导员,就将这种理念在全校推广了。如今,家庭派对在后海小学已经进行了6年,很多家庭都感受到了开展这种活动的快乐。
班里有个学生,父母是卖麻辣烫的。该学生的本子上,经常沾着油渍、粉丝什么的。他也因此经常被同学投诉,或引来老师的责怪。当李珊走进这个学生家里时,发现,家里两间房都被用来做铺面了,爸妈都是80后,爸爸赤着上身正忙着洗菜,妈妈低着头忙着穿海带丝。一家三口睡在一间几平米大的房里,房里放了高低床就再也放不下其他东西了。李珊一不小心踢翻了蚊香盒,蚊香灰撒满了她的鞋子,学生急着要给她擦鞋,李珊赶紧对他说:“对不起,快帮我拿扫把来,别被你妈妈发现我闯祸了!”学生立刻乐了起来……李珊洗了手,和他妈妈一起穿海带丝,聊聊孩子,聊聊家乡,并没有说太多,但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变化了很多。
“家访,能让我走进孩子心中。让我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种种问题,一定有它的家庭背景。”对此,李珊深有感触。
“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懂得合作”
李珊说,课堂并非唯一的学习场所。实践,有时比课堂更具教育意义。去年秋天,班级孩子要参加一周的军训。孩子们很兴奋,家长们则难免有些担忧。李珊想,何不借此机会,搞次“野战”活动,为即将到来的军训预热?于是,在取得家长们的支持后,她把学生们带到了深圳东部的葵涌丛林,开展了一场“军事野战”。
那次“野战”,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无比快乐。李珊为了准备这次“野战”,提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得“野战”既充满了新鲜感,也充满了趣味性。“野战”开始前,教练会对全体“战士”进行“战前”训话:“‘野战’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团队和个人协作能力,反映出团队和个人的精神面貌。在团队里,一人犯错,就要整队受罚。”这样的“战前训话”,使得同学们很快投入到“真正临战”的状态中。
家长和老师也加入到“野战”的队伍中。孩子们很快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和李老师甚至比自己玩得还疯!
这次“野战”,让孩子们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后来,有学生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在集体活动中,不懂得合作,只能等来失败。”
而这次“野战”,也让李珊跟孩子们的关系更加亲密。她甚至可以如此批评犯了错的孩子:“你这样做,将来能成为一个好爸爸吗?”或者,“你这样做,将来肯定不是一个好老公”……而孩子们面对这样的批评,则心领神会。
这样的师生关系,也让李珊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师生关系,跟亲子关系很相似。你跟孩子亲密,孩子就不把你当外人。”李珊说,“同样的道理,家长们与其喋喋不休地向孩子说教,莫不如给他们多一点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