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稿刊于《皖江晚报》2012年1月21日读书版
寻找两片相同的叶子
----评杜梅的小说《铁是铁、钢是钢》及其他
李迪/文
常言道: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样的结论不知是源于人类漫长生活的实证还是演绎推理。其实,无论用什么方式得来的结论,人们对此的信奉是毫无疑义的。若是人们真的信奉并遵循着这条定理去演绎生活,杜梅的小说《铁是铁、钢是钢》也就成了多余。遗憾的是,在强悍的生存法则面前,人们的选择总是趋眼前的利,避当下的害,这既是无奈,也是法则。当今的家长们在对待子女教育上荒诞地演出着的真实的谎言就是明证。毫无疑问,家长们是无辜的,面对供奉在庙堂之上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本,家长们渴望成为标本第二的冲动无法抑制。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杜梅的儿童小说《铁是铁、钢是钢》(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以及她的系列“丛林实践”就更显示出了其珍贵的标本意义和实证品格。
《铁是铁、钢是钢》是一部写少年儿童的小说,描写的是一群我们熟悉而陌生的小学生。细节是孩子的细节,情感是孩子的情感,情节是孩子的情节。作者是用成人的眼光关照孩子,用孩子的心灵表达世界。这样的文字让阅读者始终充满着清新和发现,在平常之处体验新奇和美妙,在自已为是面前顿生疑惑。
阅读这样的文字,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否则,在不经易之间,就有被突如其来的真相恐吓得脊背发凉的可能。我们会惊恐地发问:孩子是这样的吗?我怎么没有发现?我过去真的错了?
获得这样的能力离不开对表达对象的深刻了解。正如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对本书评价的那样:“刚性标题下的柔情蜜意,在行云流水的叙述中显得亲密无间。采用回朔手法把一个小学生的小学生活用这么短的篇幅充分地展现出来,绝非易事。作者能够做到,在于她的心中对于孩子的热爱,对于他们的生活的熟悉。尤其是小说展示出来的换位思考和诸多社会问题对孩子成长带来的伤害和催长,让人深思。”
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刻骨铭心的“丛林历险”后的感慨。青少年的世界是广袤无际、生机勃勃的丛林,她就象一个丛林的探险者,在茂密的林子里研究每一片叶子,体验每一声呼吸。她要找的是什么呢?在这里,不妨作个推断:起初,她是被丛林的气象迷住了,不知不觉地走入了枝繁叶茂中。她心无旁骛地欣赏每一片叶、每一根藤、每一缕音。渐渐地,她有了目的,这目的不是她的本意,是丛林以外的世界交付给她的,这目的就是在丛林里找出相同的两片叶子。外部的世界太需要这个实证了,焦躁不安的家长们需要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家长们选择了她,她责无旁贷!其实,作者知道,这将是无解、无终的探索过程,意义在于探索本身,意义在于向世人证明了还没有找到相同的两片叶子,这就有了终极意义和悲悯色彩。
关于写青少年的文学作品,写作者大多不愿或不敢触碰。成人哪知少年心,即便成人依着自己少年的影子去铺陈,也是过去时。过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现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定有所差别。时下,表现青少年生活的作品不可谓不多,真的走进他们内心的又有几何?由此,《铁是铁、钢是钢》就显得弥足珍贵。
读作品就是读作者,读书中的人物就是读作者的灵魂,曹文轩教授一语中的。如果把千千万万个孩子比做千千万万片树叶,作者在“丛林历险”中,自然地把自己也当作了树叶的同类,与所有的叶子一样,承受着雨露阳光,电闪雷鸣。叶子的痛、叶子的脉、叶子们的秘密才会表达得如此饱满真实!
这样的实践实在是一种巨大的冒险,极易掉入“误表达”和“伪表达”的陷阱。作者没有,作者与森林里的每一片叶子对话,不用耐心,不用细心,她就是丛林里的一片叶子,她从容地过着叶子的生活,神情专注,用每一天,每一刻的比较、思考、求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两片叶子的”猜想。因为,她知道,让为人父母们焦虑的硕大心结是:能否复制出刘翔、朗朗、丁俊辉们。
杜梅的魅力就在于她根本不相信有相同的叶子而义无返顾地开始了没有结果的论证。这样的论证艰苦决绝,需要的是灵性和定力。对作者来说,这两条都不成问题,她本来的目的就是无目的地欣赏这片神奇的丛林。
但愿她尽早找到相同的叶子,这样对她也是一种解脱,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提供了复制的范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