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让孩子学些“没用的”东西? (杂志用稿)
杜梅/文
问:一项有83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有六成的家长认为:有用的就是和学习有关的,其余近四成家长提到,对于孩子来讲,有用的东西也应该包括: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益的、能够丰富孩子自己的、孩子感兴趣的、能够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等等,与学习无关但是有用的东西。
在830位家长中,近一半的家长认为必须要明确地区分,理由是孩子精力有限、自制力、控制力有限;而另外一半家长认为,没必要区分。
你怎么看?
杜梅:要不要让孩子学些“没用的”东西,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有用”的东西。
我们常常说,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孩子成长究竟需要什么。对于孩子而言,一切有益其健康成长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孩子的本性是玩耍、梦想、好奇和探索,那么,所有跟玩耍、梦想、好奇和探索有关的东西都是“有用”的。玩耍、梦想、好奇和探索需要时间和空间,然而,现在许多家长连一点发呆的时间和空间都不给孩子,每天用作业和各种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满满的。孩子只能下床做作业,上床睡大觉,累得连做梦的能力都丧失了。没有自由就没有思想,没有探索就没有成就感。如此长大的孩子能有什么用呢?
学习(知识)当然有用。但是,学习不是孩子的全部生活,所以,学习也不应该成为孩子唯一的目标。
如果家长能明白,学习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或唯一,就能正确地判断出什么是“有用”的。也就不会再纠结于是否要区分什么是“无用”的,什么是“有用”的。
问: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七成的家长认为,应该支持孩子学些“没用的”东西,说出的理由很让人感动,几乎都是从孩子本身出发,为孩子的未来、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心灵成长等方面考虑。但是,同样是这些家长,让他们选择支持的方式时,他们大多选择了“灵活机动”——看孩子学习以外有没有时间;也有一部分家长诚实地选择了“精神支持”——说说而已。只有66位家长选择了“大力支持”。您认为家长的自相矛盾,反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自相矛盾的表象背后,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杜梅:家长之所以显露出自相矛盾的两面性来,主要原因应该囿于目前的升学制度、人才的选拔制度。一方面,这些家长的确是出于为孩子考虑的真心,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健康的成长,想让孩子学些“没用”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想到升学(具体说,就是高考这座独木桥)的重要性,所以,情感便不自觉地屈服于了“理智”。
这种屈服,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也是一种无声的讽刺。如果目前教育的技能性功效得不到纠正,家长就会继续在这种心口不一的摇摆中抚养孩子,直至孩子成人。
问:我们有一道问题:家长认为学习“没用的”东西需要什么条件吗?统计的结果为:第一、经济条件;第二、父母的教育理念;第三、孩子的时间和精力;第四、社会大环境对人才衡量标准的改变;第五、孩子的兴趣;第六、能力和天份;第七、先把学习搞好。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统计结果,请就这个统计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杜梅:家长的教育理念很重要,它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程度以及教养方式。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兴趣很重要,那么即便条件不好,也会尽力为孩子创造有利条件。
现在“经济条件”成为首位条件,说明,有些家长对“没用”的东西认识不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比如,认为“没用”的东西,都是需要花钱去学的,像“琴棋书画”什么的;另一方面,可能也说明,目前的“琴棋书画”兴趣班市场,费用过高,家长望班兴叹。而实际上,许多“没用”的东西并不需要太多的经济支出,比如阅读、画画、运动、十字绣、各种手工等。而有些“没用”的东西,甚至“零成本”,如,让喜欢厨艺的孩子下厨房帮忙做饭;许多女孩子喜欢服装设计,那么,谁的家里没有几件旧衣服呢?
我女儿的小学同学,喜欢昆虫,每个周日都会提一个网兜去公园,而他妈妈只需给他几元买水和打电话的钱。
——我发现,“没用”的东西,其实都不怎么花钱!或者说,“没用”的东西再怎么花钱,也比“有用”的花钱少!
所以,经济条件远不应成为主要条件。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如果学习“没用的”东西一定需要什么条件,我认为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自身的兴趣。
问:对于“有用”和“没用”,请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杜梅:在我看来,对于人生而言,“有用”的东西,可能只是暂时有用,以后一生无用;“没用”则可能是暂时没用,以后终身有用。
问:在如何平衡“有用”和“没用”的问题上,能否给家长们支下招呢?
杜梅:父母应看得长远一些。要对孩子一生负责,而不是只负责他18年。所以,你必须要考虑到,孩子离开你之后怎么办?如果你能想到这点,你就会绞尽脑汁培养其终身有用的东西。比如热爱生活、乐观自信;比如豁达开朗、包容宽容;比如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比如团结合作等。总之,丰富强大其心灵,而不仅仅是丰富强大其头脑。
我曾经说过一句比较极端的话:真正“有用”的东西,很难从课堂获得,因为,生活是我们最好的导师。
要不要学些“没用的”东西? (报纸版用稿)
杜梅/文
有家长问我,要不要让孩子学些“没用的”东西?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有用”的东西。
教育须以人为本。我们必须明白孩子成长究竟需要什么。对于孩子,一切有益其健康成长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孩子的本性是玩耍、梦想、好奇和探索,所有跟这些有关的东西都是“有用”的。而这些东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满足。
然而,一些家长常常连1分钟发呆的时间和空间都不给孩子,每天用作业和各种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满满的。孩子只能下床做作业,上床睡大觉,累得连做梦的能力都丧失了。没有自由就没有思想,没有探索就没有成就感。如此长大的孩子能有什么用呢?
学习知识固然有用,但学习不应是孩子的全部生活,学习也不应该成为孩子唯一的目标。
如果能明白这点,就能正确地判断出什么是“有用”的。
其实,许多家长也明白要让孩子学些“没用”的东西。但是,他们在选择支持的方式时,大多是“灵活机动”的,也就是说,要看孩子学习以外有没有时间。还有一些家长则干脆“精神支持”——说说而已。
家长之所以显露出自相矛盾的两面性来,主要原因囿于目前的升学和人才选拔制度。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健康的成长,另一方面,想到高考这座独木桥,“情感”便不自觉地屈服于“理智”。如果目前教育的技能性功效得不到纠正,家长就会继续在这种心口不一的摇摆中抚养孩子,直至孩子成人。
还有些家长认为,学习“没用的”东西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程度或教育理念、孩子的时间和精力、社会大环境对人才衡量标准的改变、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天份、先把学习搞好。
家长的教育理念很重要,它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程度以及教养方式。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兴趣很重要,那么即便条件不好,也会尽力为孩子创造有利条件。
许多父母之所以会把“经济条件”作为首位条件,说明,有些家长对“没用”的东西认识不够。实际上,许多“没用”的东西并不需要太多的经济支出,比如阅读、手工、运动等等。而有些“没用”的东西,甚至“零成本”,如,让喜欢厨艺的孩子下厨房帮忙做饭。许多女孩子喜欢服装设计,谁家没有几件旧衣服呢?女儿的小学同学喜欢昆虫,每个周日都会提着网兜去公园捕捉蝴蝶制作标本,而他妈妈每次只给他几元买水和打电话的钱。
几乎可以说,“没用”的东西,都不怎么花钱!或者说,“没用”的东西再怎么花钱,也比“有用”的花钱少!
如果学习“没用的”东西一定需要条件,我认为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自身的兴趣。
所以,父母应看得长远一些,对孩子一生负责,而不只是负责他18年。你必须要考虑到,孩子离开你之后怎么办?如果你能想到这点,你就会绞尽脑汁培养其终身有用的东西。比如热爱生活、乐观自信;比如豁达开朗、包容宽容;比如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比如团结合作等。总之,丰富强大其心灵,而不仅仅是丰富强大其头脑。
而真正“有用”的东西,很难从课堂获得。因为,生活是我们最好的导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