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亲子共读吧
一个妈妈哽咽着问我:“儿子骂我是贱女人,我不敢告诉他爸。怎么办?”我生气,脱口而出:“这个时候不打,什么时候打!”
妈妈有气无力道:“万一他离家出走或者跳楼怎么办?”
我立刻噤声,继而是长长的叹息和从未有过的绝望。
如果有儿如此,如果养儿如此,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否太沉重了?
那么,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 究竟怎么做,才能让亲子关系正常化?
在所有的学习方式中,我把阅读的学习看成一味平和温婉的中药,它不适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也不适合快刀斩乱麻式的手术治疗,它是富贵而慢速的康复与疗养,时间是药引,愉悦是火候,主要预防精神上的贫血、营养不良等杂症,还兼顾修正品德缺憾、培养规则意识等问题,最终让“患者”成为健康的人的好人。
我家的亲子共读始于女儿婴儿期。亲子共读,通过书本这个桥梁,把我和孩子原本两个世界的“陌生人”连接起来,让我们彼此了解,彼此珍爱。
经验告诉我,亲子共读进行得越早,效果越好。比如,亲子共读,可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将来不害怕与书本亲近;通过阅读,让孩子懂得自己应该懂得和遵守的规矩、法则;阅读还可以长时间满足孩子的快乐需求。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反其道而行之,请孩子为自己推荐书籍。应我的要求,女儿会时常主动地为我推荐书籍。小学时,她给我推荐过《蔚蓝色的彼岸》和《时代广场的蟋蟀》,中学时,她给我推荐了《分手信》以及郭敬明的《小时代》等。
有时候,她急于与我讨论,还要我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完她推荐的书。尽管这的确有点压力,但是,她的话对我就是圣旨,所以,再忙我都会尽力不让她失望。因为,我不想失去一次与她深入沟通灵魂的宝贵机会。
上个月,在异邦读书的女儿又发邮件给我,说历史课看了一部二战电影《穿条纹衫的男孩》,看完,全班同学都哭了。“你也看看吧,很感人的。”
当天中午我就看了,故事果然很震撼。
我是真的很享受这种亲子共读。它让我轻松地了解孩子,同时,及时地修正自己的偏见与误区,让我的家庭教育变得轻松、愉快,且有成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高尚的品德、乐观的性格和坚韧的意志比分数重要得多,而这些都无法通过课堂完成。
看完《蔚蓝色的彼岸》,我们母女有过一次关于生命的交流。她问我,死亡是不是意味着再也见不到自己想见的人。我说是。她有点伤感。但是我又告诉她:死不是生命最重要的问题。因为生命的本质是爱。所以,活着的人都应珍惜生命。没有生命,就无从谈论爱。
亲子共读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想,即便孩子成年了,这种有趣仍然会存在。
一次,我问一个19岁的女孩,小时候什么最让她难忘?女孩说,爸爸为她讲故事最让她难忘。她说,父亲其实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每次给她讲故事时,都像变了个人,非常有趣。“你简直无法把他与平时的爸爸相提并论。他不仅会极力模仿各种角色的声音,还会利用简单的道具装扮自己。有一次,他甚至穿着妈妈的短裙极其妩媚地出场,超级震撼啊!”
这样说着,女孩脸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写满了“幸福”。我想,就是再过50年,等她垂垂老矣时,想起父亲给自己讲故事的情景,依然还会如此陶醉吧。
所以,关于家庭,我能想到最温馨的场面,大概就是亲子共读。
那么,这个暑假,亲子共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