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都无权剥夺孩子生而为人的权利

(2011-05-22 13:03:43)
标签: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沟通技巧

杜梅随笔

教育

分类: 家教随笔

谁都无权剥夺孩子生而为人的权利

 
    这个故事我经常讲。
    七八年前,我曾采访过闾丘杰。闾丘杰毕业于哈佛大学,本科就读于深圳大学。他的成长经历非常有趣。小时候,闾丘杰不幸从楼梯上摔下来,头部受伤,伤势很严重。父母爱子心切,苦苦哀求医生,请务必救活他,说,哪怕他是个傻子也行,只要他能活着。闾丘杰幸运地活了下来,再次回到学校。但是,父母对他不敢再有奢望,只希望他能跟着班级走。高中时,他上了行知学校,那是个职业技术学校。父母心想,孩子将来有个饭碗就知足了,他们根本没敢多想。谁知惊喜从天而降,闾丘杰居然考上了大学。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他又被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录取。
    谈到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幸运时,闾丘杰说,大概是他较为丰富的个人经历吸引了哈佛。除了学习,他玩吉他,开音乐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他拥有绝对自由的空间。
    采访结束,我陷入到思考,甚至狭隘地想象:假如他没有受伤,父母还会给他空间,任由他自由自在地发展吗?
    关注孩子本不是问题。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忘记物极必反的道理。当父母对孩子关注得过了头,处处限制他的行动,他还有热情发挥他的想象力吗?他还有能力翱翔天空吗?
    习惯被关注是某些孩子成长的致命弱点。
    几年前,一个市直属高中的女生告诉我,她初中就读龙岗某中,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区前几名,现在她在学校的名次是100名左右。问其原因,她想了想,说:“这么多年,自己一直被父母和老师管着,现在突然没人管了,有点不知所措。”
    我一直有一个认识:对于孩子成长,我们所做的一切应该是,当有一天,孩子们远离了我们,还可以很好地生活。
    想做到这点,就必须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放手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这事你有多么的瞧不上。一个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往往是从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始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观察,发现,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历丰富。丰富的经历又使得他非常自信。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研究发现:卓越人士和成功人士的最大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完全相信自己,总是鼓励自己,鞭策自己;二是拥有一颗开放的心态,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总是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现在,你该知道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有多重要了吧。如果他每天疲于奔命于作业和各种兴趣班之间,他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事物。缺乏成功感,实际上就是缺乏自信。至于想象力,对缺乏空间自由的孩子,就更加无从谈起。
    有些父母习惯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这里所说的给孩子成长足够的空间,并非要你放手不再管束孩子。我是说,除了必须要学的知识和技能,孩子还有权关注他成长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长时间趴在脏兮兮的泥土地上,看一队蚂蚁如何搬家。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不同的使命。有一万个不同的孩子,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使命。
    有人问高晓松,你让孩子学钢琴吗?他说不一定学琴,但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专业有用的事,工作的一切都为了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谁都无权剥夺孩子生而为人所应享受的一切权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