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比说教重要
很小的时候,削水果割伤了手指,看着殷殷鲜血,心中万分恐惧。母亲用干净的手绢为我包扎好伤口,然后告诉我,过几天就会好。
果然,不到一个星期,手指就完全好了。下一次,再割伤手指时,就不再恐惧,因为知道,过几天就会好。
通常感冒,我也不吃药,我明白,无论是否吃药,一个星期后就可痊愈——我们的身体拥有自动修复的功能。
孩子也如此。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奥巴马在《我父亲的梦想》一书里如此阐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他说: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让一个孩子了解“他自己”、“他的”世界、“他的”文化、“他的”社区。任何教育都是这样开始的。有希望成为某些事物的一部分,可以掌握自身环境,那是让一个孩子渴望学习的因素。
所以,父母应尽可能地让孩子去感受,而不是听从你的说教。
小时候,家里每隔两、三年都会请裁缝来做一次衣裳。因为人口多,每次裁缝都会在家里做上十天半个月。
裁缝通常是师徒俩人。师徒俩话都不多,徒弟更是问一句答一句,嘴巴闲得好像是个摆设。别看徒弟哑巴似的,两只眼睛却精明有神,而且,他的眼睛永远只盯着师傅转,好像一不留神,师傅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在母亲跟前嚼舌,说这个师傅特自私,从来不教徒弟。母亲反驳我,说:“谁说师傅不教徒弟,徒弟不总是在看师傅做事吗?”
“看能看会吗?”我不解。
母亲说:“看了当然还要自己琢磨。”
母亲说的琢磨,其实就是感受或体验。
纵观现在的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父母有意或无意间剥夺了让孩子感受或体验的机会。父母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担心孩子走弯路。可是,不尝试失败,又怎么获得成功呢?
家庭主妇都知道,学会做一道菜,要做几次后,才能真正掌握其火候和盐的分量。
我们都是在学习和感受中不断进步。
灌输和说教只能让人知道,感受或体验才能让人懂得。
女儿8岁时在学校发烧,老师给我打完电话后,让同学把她送回家。那时我正在龙岗采访,马上赶回来也得两三个小时。我匆匆地告诉她,抽屉里有100元钱,你拿上去医院找邓爷爷。至于找到邓爷爷以后怎么做,我一句都没说。不是我这当妈的懒,实在是看病太繁琐了。一两句说不清,只能让女儿自己去对付了。
女儿在同学的陪伴下,来到医院。邓爷爷是儿科医生,以往女儿生病都找他看。女儿看见邓爷爷,说爷爷我病了,妈妈上班来不了。说完把100元钱放在邓爷爷面前。邓爷爷也没大惊小怪,反而夸奖了她。
因为担心女儿有炎症,邓爷爷还让女儿化验了血。据女儿后来形容,扎手指的窗台很高,她踮起脚里面的叔叔才能看得到她。当然,叔叔也夸奖了她。
然后交费,取药。虽然一直有小伙伴陪着,但事情得她自己亲自去做。
那次看病经历让女儿很骄傲,因为她在电话里告诉另一个同学:看病其实并不难。
后来11岁时,女儿又跟夏令营去加拿大生活了一个月。她是夏令营最小的孩子,但是她从没有因为年龄小,能力弱,拖过后腿,也没有因为远离父母,哭过鼻子。同行的同学丢手机丢相机丢钱包,她啥也没丢,相反,还把本应留下的宿舍钥匙带回了中国。
我不会夸大那次看病的作用,但是,谁又敢说,那次看病的经历,没有对培养女儿的独立性起到良好的促进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