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铭记并感谢
我是一个没出息的女人,眼泪多。
就在写这篇后记的半个钟前,我又开始伤感。因为女儿从学校打电话告诉我:她已考取中美交换生资格——这意味着,再过九个月,16岁的她就要真正地远离我,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涯。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泪眼朦胧,心绪难平。
晚上给美国主考官Sarah老师打电话咨询相关事宜,这位耶鲁毕业的高材生用流畅的中文告诉我:黄月亮英文笔试成绩不如同学好,但是她性格不错,综合素质很好——所以,我们给她的面试成绩是“非常好”。我听了深感欣慰,心想,性格好,这不就是我对孩子最大的愿望吗!
类似的话,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时已经听到过一次。那次在校门口遇到她的班主任范老师,范老师一边介绍女儿的情况,一边夸奖她,说她一看就是那种非常幸福家庭的孩子。我听了由衷地感到幸福。那时我已离异5年。而范老师至今也不知道我是一个单亲妈妈。
我没有告诉老师实情,并不是想隐瞒什么。自始至终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好坏不能以父母是否离异来衡量。有人把单亲家庭等同于问题家庭,这只能说明他习惯以偏概全的思维。
纵观全世界,最好的学校都离不开“爱与宽容”。对家庭这所特殊的学校而言,这四个字尤其显得意义不同。
从小到大,我时常会看着女儿小小的、稚嫩的背影发呆。当她走远,我只能模糊地看到她背后硕大的书包时,我是感慨的:她还那么小,可是她已经在勇敢地面对各种压力了。她真不容易啊。经常这样想着想着,我会心疼得流出泪来。我暗暗发誓:我不会让她独自承担这一切,我要不离不弃地站在她身后,只要她需要,我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并不强壮的手臂扶她一把,陪她一程。
女儿10岁生日那天,我告诉她:我不在意将来她是否能给我带来骄傲。在我眼里,她永远只是我的女儿。我还告诉她,即便她伤痕累累或满身疲惫地回来,我会一如既往地敞开胸怀拥抱她。
也许有人认为,我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有些狭隘。但我固执地认为,真正的父母之爱其实是怜悯大过关心。只有当父母真正地怀有一颗慈悲之心,你才能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你才能始终冷静地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毫无怨言地帮助他。作家郭文斌先生在随笔《快乐的孔子》一文中也说:“慈悲就是光明,就是通道,也是天地间无可比拟的灵丹妙药。”
我还喜欢圣经上的一句话:爱是恒久忍耐。恒久就是永远,忍耐是包容。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得到父母永远的、包容的爱!
感谢我的父亲王先生、母亲王女士,你们用无私的爱含辛茹苦地把我抚养成人。而近十几年来,你们更一直默默忍受着,为我们母女担惊受怕。这份恩情无法回报。
感谢我的女儿黄月亮。没有你,不可能有这本书。外婆常常感慨:“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外孙女!”妈妈想说的是:“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孩子!”如果真的有来生,妈妈希望你还能做我的女儿。
感谢我的妹妹以及弟弟。你们用无声的行动证实了“血浓于水”这句千古真言。尤其要感谢我的大妹夫先生,一直以来,你用自己非常纯朴的方式给予了黄月亮无私的父爱。
感谢我的朋友,没有你们,我的生命和生活会黯淡许多。谢谢你们容忍我。在此特别感谢赵静和谢雅萍,你们对本书的贡献是巨大的。
感谢本书编辑王中梅女士付出的智慧和耐心。从你身上,我看到好编辑应有的素质。
感谢读者的时间。没有你们,也就没有本书的价值。
杜梅
2009年10月于深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