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此文系2009年采访。 如今,袁博已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出版了《大漠落日———一个鸵鸟家族的故事》,后又出版旷野小说系列:《火烈马》、《猿人部落》、《鸵鸟家族》、《狼群覆灭》等,被誉为“动物小说王子”。
越来越“矮”的妈妈
本报记者/杜梅
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总是少不了父母的辛苦付出。18岁的袁博,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成长故事,也更加印证那句经典名言——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但是,袁博的妈妈张梅却说:父母千万不要把读书看得太神圣。因为,阅读与吃饭一样,自孩子生下来,就要让他看得见、摸得着。不要怕孩子撕书,放心地让其像玩玩具一样随便玩耍,总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你送给了孩子一个多么好的终生受益的礼物——悦读。
而面对日益成长的儿子,张梅谦虚地称自己越来越矮……
“打他的书,比打他还管用”
18年过去了,张梅仍清晰地记得袁博婴儿时的情景。袁博刚6个月大,饮食需要添加副食了。由于当时没有婴儿配方奶粉,张梅就自己在牛奶里加鸡蛋然后喂给儿子。可是小袁博并不喜欢。
那时,流行挂挂历,家家墙上都会挂许多。小袁博对挂历特别感兴趣。为了吸引他喝奶,家里人会一边翻挂历,一边做出搞笑的动作、嘴里发出奇怪的声音,同时,还会编一些不着边际、看似与挂历图案有关的故事。袁博一高兴,就会喝一口,等到一本挂历翻完、讲完,一瓶奶也就喝完了。
在所有的玩具中,袁博最喜欢图画书,经常一边撕一边玩,嘴里还发出开心的“咯咯”声。那时,家里角角落落都是袁博的小画书,甚至连厨房里的锅里、盆里都是。
三岁时,袁博突然变得非常珍惜书。如果他犯错误,打他的书,比打他还管用。直到今天,袁博的书在家里仍是重点保护对象。
袁博四岁时,张梅发现儿子认识不少字。有一天,母子俩走在街上,袁博突然指着一个大门的标牌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更让张梅惊奇的是,袁博会看地图了。这一年,他庄严地向爸爸妈妈宣布:四岁生日的礼物只收大书(纯文字书),特别希望收到好看的地图。从那以后,家里墙壁上就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地图。内容从少儿地图到美国原版地图,从地理地图到历史地图,直到现在的不知袁博从哪里搞到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不仅如此,袁博还会画各种各样的地图,张梅说:“画得像极了。”
张梅感慨道:“没想到,我们无意识的一个举动,培养了袁博喜欢读图的爱好,而读图让袁博养成了很好的画面感,形成了想象、创造的空间。他的文字的画面感因此变得很强,这大概也是动漫公司将《大漠落日》改编成动画片的原因吧。”
“排气管争端”
张梅说,读书虽好,但不能死读书。因为,生活总是会出其不意地考验热爱它的人的智慧。聪明的父母会利用每一次考验适时地引导孩子。
袁博家每天早中晚都要经历三次油烟“洗礼”。油烟来自邻居家厨房的排气管。本来邻居家的排气管没有那么长,有一天,他们突然加长了烟囱。本来两家距离相隔就过近,如此,邻居家的废气就直接排入了袁家。
袁博的爸爸袁友诚是个急性子,见此情景,只好狠狠地关上门窗,然后气呼呼地瞪着邻家的排气管。瞪着瞪着,忽然,袁友诚转身从墙角操起一根木棍,拉开了阳台的门。
正在厨房做饭的张梅听到响声,赶紧来到阳台,看到袁友诚手拿木棍,就要伸向邻居家的排气管,她大声喊道:“你先放下木棍!”愤怒的爸爸只好很不情愿地放下木棍。
“你也别在那儿发火了,我们到客厅谈谈。”张梅又说。
于是,家庭会议开始了。
张梅首先发言,她对袁博说:“孩子,你必须明白,人必须要宽容处事,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如此。美国文学家房龙在《人类的解放》中认为,宽容他人就是人类的解放。你爸爸今天就违背了这个道理,他认为毁坏了邻居家的排气管就是他的胜利。可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结果会是什么呢?得到的只能是我们家和他们家永无休止的‘战争’,你爸爸就会天天生气,损坏的是他自己的健康,破坏的是我们家祥和的气氛。怨怨相报,得不到解放的是我们自己。再说,他们家的排气管向我们家的阳台吹油烟,我们是受害者;我们家做饭时,我们家的排气管也向另一家的阳台吹油烟,另一家也是受害者。我们这几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里,应该互相宽容,互相体谅。”
“我同意。”袁博坚定地回答。
而此时“不幸”成为张梅教育儿子反面样板的爸爸也频频点头。
从此,当邻居家开始做饭,爸爸会轻轻地走过去关起门窗。然后,坐回到沙发上,悠然地欣赏电视节目……
母子日记对话
张梅说,习惯养成很重要,但是,培养孩子拥有责任心,能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活更重要。可是,孩子小,对于大人讲的道理很难一下子接受,所以,平时耳濡目染很重要。
为了保持和儿子交流沟通渠道的畅通,张梅利用儿子小时候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在儿子的日记后面适时地写上自己的认识和建议。比如,在2001年9月11日的日记里,袁博记了一件事:同桌上课很喜欢讲小话,还用棍子不停地捅他。此外,该同桌还喜欢给人起外号。甚至,他还把刚发的电脑光盘当飞镖玩。文末袁博表态说:“但是,我不要向他看齐,只把他当作弱智生。”
张梅在儿子日记后面写道:儿子,你成熟了。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意思是说:“看见贤人就像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你的同桌,是一个有毛病的孩子,你不要受其影响,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向班上好的同学学习。
2001年9月13日,袁博在日记里说:昨天中午,自己写完数学作业,让妈妈帮自己检查了一下。妈妈说,全对。我放心了,以为老师会给我打A++。今天作业本发下来,哇!大部分是×。原来妈妈根本没给我检查。她也许看出了错误,故意让我的作业本成为大花脸,让老师治我。以后我再也不让妈妈检查了。
张梅这样回答: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对自己负责。以前你小,妈妈是你的臂膀,现在你都快十岁了,已经是我们家的男子汉了,你不但要管好自己,还要照顾爸爸妈妈,对我们这个家负责。所以,你要处处锻炼自己,仔细做好每一件小事。
随着袁博年龄逐渐增长,母子俩在日记里的对话也变得深刻起来,内容也从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扩大到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比如,在2002年4月2日的日记里,袁博感慨:所有的事物几乎都没有标准的答案。比如:人口的数量有限吗?恐龙有没有灭绝……所以,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
张梅看罢非常欣喜,她写道:儿子,你似乎刚悟到这一道理,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宝贝,你有点哲学头脑了。所谓问题的答案就是劳动人民的经验和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不断探索、论证的过程,每一个答案的产生都将伴随着一个智者。但后来者居上,后人总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超越。“结果”便在不断地完善。儿子,懂了吗?前人费尽毕生精力研究、论证的真理,对你来说只是小小的一节课。知道人为什么自小就要学习吗?就是要超越,要创造。“结果”不是唯一的答案,所以,要敢于向前人挑战。对诺贝尔奖为什么只奖励“第一”,你不再存有疑问了吧!
张梅感慨说,当孩子一天天成熟、长大,离开自己,父母的影响开始减弱,他们变得越来越矮。但是,如果孩子能高大到对社会和家庭负责,自己越来越矮又有什么关系呢?
独特的生日礼物
除了日记对话,袁博每年生日,还会收到妈妈写给他的一封信。
在信里,张梅除了满含深情地祝贺儿子又长大了一岁,还会根据每年不同的情况,选择一个主题跟儿子谈心。13周岁那年的主题是:自信。张梅这样告诉袁博:性格决定命运。大凡成功者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积累成果;三是自信、不自卑。她让袁博记住:自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是,自信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不是盲目地自以为是,而是面对压力“知己知彼”。因为,当“你有了好的理想,又具有了实现这个理想的好的品格,你就能愉快地生活。”
袁博14周岁时,张梅在信里跟他谈的是“恋爱”。她告诉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儿子:恋爱是人生的特殊阶段,是一种很强烈的情感,它会使人丧失理智,丧失是非判断力。而这一切这与自我素质无关,是荷尔蒙闯的祸,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的驾御能力,在不该拥有恋爱的年龄,最好远离它,将那份美好埋在心底的某个地方。
张梅的体会是,教育孩子不能总是板起面孔说大道理,时间久了,孩子会厌恶。所以,她给袁博写信内容总是在变。像袁博16周岁时,张梅在信里只简单地给儿子讲了一个从《辞海》里读到的“天才的一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成败的关键并不只在于我们的天赋,而在于我们做了没有。有天赋不去做,等于没有天赋。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若你一事无成,是因为你没有去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