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大地震,震碎了许多幸福的家庭。但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无钱出力,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深圳市福强小学英语教师熊必珍也不甘落后,捐款、坚守岗位,她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然而,在她内心深处,总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
同年10月,在熊必珍的支持下,丈夫瞿能友主动要求去陇南深圳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前方指挥部工作。2009年2月,深圳市教育局选派支教老师支援陇南灾区,熊必珍想,终于有机会亲自为灾区做点事了。于是,她积极报名,最终带着8岁的女儿来到陇南灾区。熊必珍一家,因此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深圳援建第一家”,女儿瞿丽莎则被大家称为最小“援建者”,大家甚至还送了她一个昵称:援建宝贝。
2009年4月,瞿能友荣获“深圳市劳动模范”的称号,他们的家,也当选为深圳市“十大爱心家庭”之一……
“我小时候也苦过,知道穷孩子的滋味不好受。我是个老师,去支教,就是想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
——熊必珍
作为一名教师,熊必珍说大地震带给自己最大的震撼就是废墟瓦砾中那一个个没有主人的书包和断壁残垣下伸出的求生的手。“当时,恨不能自已也能加入到救援的队伍中去。”但是她明白,眼下最重要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08年10月,熊必珍的丈夫瞿能友主动请缨上前线,来到陇南深圳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前方指挥部工作。到灾区后,瞿能友每次给妻子和孩子打电话谈的都是灾区。熊必珍一腔被压抑的热情再次被唤醒了!
2009年1月,深圳市教育局选拔教师前往陇南支教,熊必珍知道陇南英语教师比较缺乏,立即向校长刘泽和申请,刘校长非常支持。
可是,难题也来了,丈夫已经去了陇南,8岁的女儿丽莎怎么办?左思右想,熊必珍做出一个几乎连自己也吓了一跳的决定:她要带着女儿去支教!
然而,听说要跟妈妈去地震灾区,小丽莎却不乐意了。虽然小丽莎才8岁,但她是一个较早成熟的孩子,关于地震,关于灾区,她已经从电视,从爸爸哪里了解了太多太多。在她心里,灾区是一个非常不好玩、甚至非常危险、可怕的地方,可是现在,妈妈竟然要带自己去那样的地方。小丽莎的心里一千个不愿意。
看到孩子有畏难情绪,熊必珍自己也渐渐地冷静下来。是啊,自己要去的地方可是地震灾区——一个至今余震不断、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女儿还那么小,自己怎么忍心把她带到那样的地方受苦呢?
熊必珍感到前所未有的为难。但,最终她还是说服了自己:虽然自己小时候受过苦,但女儿从小生长在深圳,可谓糖水里泡大,不要说没有受过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苦。陇南生活无法和深圳相比,如果女儿能经历一些磨难,对她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熊必珍不再犹豫。经过熊必珍耐心的解释和引导,小丽莎终于同意跟妈妈一同前往陇南支教。
“从刚到灾区对余震的害怕,到最后对余震的‘麻木’,再到逐渐对新环境的适应,我和孩子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
——熊必珍
熊必珍说,刚到陇南灾区,最大的不适是感受余震带来的惊慌。她们2月到达陇南,仅一个学期,就经历了4.2-6.0级余震六、七次,小的余震就更多了。熊必珍自己虽然也很紧张,但毕竟是成人,心理压力还可以承受。女儿丽莎就不一样了。面对余震造成的房屋摇晃,小丽莎非常恐惧。为了舒缓女儿的心理压力,熊必珍特意自制了一个“地震仪”,即:把空酒瓶倒放在桌面上;还准备了“防震包”,里面装着饼干、水、小手电等。她告诉女儿,这个土制的“地震仪”非常灵敏,只要酒瓶一倒,她们就可以拎着防震包往楼下跑——为掌握时间,她们还进行过实地演戏。对妈妈的话,女儿半信半疑,经历了几次余震后,熊必珍的“地震仪”果然岿然不动,小丽莎也放心了许多。后来,经历的余震次数多了,她和妈妈也跟当地居民一样“麻木”了,再遇到轻微的余震都懒得跑了。
不过,6月30日夜里,熊必珍放松的神经再次被绷紧:不知是什么时辰,半梦半醒之间,她感觉床在摇,楼也在晃,门窗上玻璃也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她马上醒悟到:不好,地震了!
熊必珍拿起手电一骨碌爬起来,当她急匆匆跑到女儿房间,看见平时睡眠很沉的丈夫也起来了,正看着睡熟的女儿发呆。夫妻俩正犹豫要不要抱起孩子跑的时候,摇晃停止了。这时,熊必珍看到,平时在感情上粗枝大叶的老公,此时看着熟睡的女儿和惊魂未定的她,居然流下了男人不轻弹的泪水。
一家人终于在灾区团聚了,但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家庭生活:瞿能友的工作本来就非常忙碌,根本无暇顾及到妻女生活;熊必珍自己是英语老师,本来工作较为单纯,但学校看她教学认真、负责,并且水平也高,就提拔她做了挂职副校长。如此一来,她不仅要教书,负责英语教学教研工作,还要担负起副校长的职责。此外,她还要给学校英语老师上示范课,听他们上课,再一一进行评课……
夫妻俩如此忙碌,怎么能顾得上孩子呢?
而此时的小丽莎,正经历着有生以来最大的考验:不仅要学会克服余震带来的恐惧,还得鼓起勇气适应学校厕所带来的另一个“恐惧”——由于学校厕所没有水冲,臭气熏天、苍蝇乱飞,第一次光临的小丽莎说什么也不肯“屈就”。好在没正式上课,于是,她就一直忍着,直到回家。
另一方面,新环境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语言也不通,小丽莎感到很孤独,特别想念深圳的好朋友。同时,自尊心较强的她,也非常担心自己将来回到深圳后成绩变成倒数第一。以至,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要是我有一双翅膀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飞回深圳了。”
小丽莎正经历着寻常孩子所没有的艰难考验。
“既然想让孩子得到锻炼,那么,播撒爱心的种子就是最好的行动方式……”
——熊必珍
一直以来,熊必珍很想捐助经济困难的孩子上学,于是,她委托教育局的同志去偏远山区、真正贫穷的学校帮忙物色人选。最后,熊必珍选定了桔柑学校的两个孩子。
熊必珍心想,既然带孩子来支教,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得到锻炼,那么,播撒爱心的种子应该就是最好的行动方式。尽管桔柑学校在山里,交通也非常不方便,熊必珍决定带上女儿。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女儿心里播撒下爱的种子,同时也希望,山里孩子生活、求学的艰苦能唤起女儿内心深处的责任。
车子在尘土飞扬的路上颠簸了一个多钟,才爬上位于山坡上的桔柑学校。熊必珍捐助的两个孩子都是二年级学生。熊必珍和丈夫事先买了一大包糖果,每个孩子都分了一大把,原本很安静的孩子们立刻就高兴了起来。
被资助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孩陈雪,另一个是男孩王丽华。陈雪家有精神病家族史;王丽华自己在地震中受伤,没有父亲,母亲因受刺激,脑子也不太正常。熊必珍给他俩递上新书包、食品和文具。他们心里应该很高兴,但是,拘谨使得他们竟不知说声“谢谢”。
分完礼物,看着破旧的桌椅和衣着又脏又旧的孩子们,熊必珍心灵深处为人母、为人师的情愫被勾起,她对班主任说:“我想给孩子们上节英语课!”。于是,熊必珍凭着一腔感动,生平第一次上了一节没有备过课的课。
课后,熊必珍拜访了陈雪的家。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家。陈雪的爷爷和姑姑是精神病人,妈妈走了,全家仅靠父亲打零工支撑生活。熊必珍拿出一千元放在陈雪奶奶颤抖着的手里,奶奶感动得流出了泪水。熊必珍正要安慰奶奶,猛听得有人在屋子外面大喊:“快跑!不然就来不及了!”原来,精神病爷爷看到家里来了许多陌生人,就提着锄头要打人。熊必珍和丈夫只好带着女儿匆忙离开了陈雪家。
回去的路上,熊必珍想到这事开始还感到有些好笑,自己原本是送爱心到人家,最后居然被赶着落荒而逃。但很快,她的心里泛起深深的苦涩和辛酸。
女儿丽莎也变得沉默起来,她大概也体味到生活的某种不幸和艰难吧。
陇南试验小学硬件设施还过得去,但熊必珍发现,这里的孩子没有课外书读。在本校深圳市福强小学校长刘泽和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师生开展了一次捐款活动,刘校长带头捐款1000元,并亲自带队去书店买书。最后,4000册书,翻越千山万水寄到了陇南实验小学。
另一方面,经熊必珍联系,深圳中国人寿公司女职工捐款,买了550多双新鞋。熊必珍希望这些新鞋能帮助到那些真正贫困的孩子。于是,她和丈夫费尽周折,最终把这550多双鞋送到了成县沙坝镇牛尧村牛尧小学及康县豆坝学校孩子们的手上。
熊必珍说,虽然支教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她收获到一生中最难忘,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女儿丽莎,也有很多变化,她开始懂得分享,知道关爱别人,这对她将来成长帮助很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