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他人就是爱自己

(2009-04-21 13:02:16)
标签:

家庭

沟通

父母

韩望喜

教育

分类: 好爸好妈

爱他人就是爱自己
——韩望喜博士谈“家庭是爱的学校”

    家,本该是最温暖的地方,是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最愿意栖息的安全岛;父母,本该是孩子最爱和最信赖的人,但是,3月下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逾三成中国学生遭父母讽刺打骂。家,成了孩子们最渴望冲出的牢笼,父母,成了孩子们最想摆脱的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原本美好、温馨的家庭不再具有爱的吸引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韩望喜先生坦言:爱是照亮人成长的明灯,一个缺乏爱的孩子可以在体格上发育成熟,但是,在内心很可能不健全、不成熟。当心灵发育停止不前,他就会不快乐,不自信。而家庭是爱的学校,每个人都应在这里学习如何爱人,如何尊重人。你把孩子当人看了,你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人只有获得爱,才能感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在家庭的学校里,每个人都应该学好以下课程——

 

认识爱:爱是尊重和理解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是由于爱的目的和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一些父母打骂和讽刺孩子,的确是本着爱的出发点。比如父母会说:我打他,是我恨铁不成钢;或者:他就是不听我的话等。
    可是孩子的反应是:我这块铁为什么要成为你的钢?我有独立的思想,我为什么只能听你的?
    亲子双方似乎都言之凿凿。
    对此,韩望喜博士认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个老师是父母。他在这所学校学到什么,“老师”教给了他什么?这一切对他整个的人生影响非常之大。在家庭的学校里,父母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来看待。唯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尊重和理解。孩子是父母的,也是社会的,但更是他自己的。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父母要做的只能是建议和劝告。许多孩子反感父母,是因为父母强迫他们走自己的老路。父母不妨设身处地地想想,当孩子成为你的影子,重复你的经历,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即便是通往罗马的路,也不一定都要选择马路,可以是水路,也可以是飞行,完全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
    谈到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韩博士进一步阐述说:人与动、植物的不同在于,人不能单纯地复制,因为人是有心灵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展现自己,就不是他自己了。一些父母喜欢质疑孩子:为什么你不能像他一样?这样的质疑没有道理,因为,人的权力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即便你要孩子效仿的那个人是名人,也没有必要比。我们这个社会是多样的,文化是多样的,心灵也是多样的。所以,父母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更不能用爱来束缚孩子,逼迫孩子。要给孩子一定的选择,否则,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痛苦也会随之而来。
    当孩子在家庭里感受到父母尊重和理解,在外面,他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了用爱来对待他人,他也就获得了幸福。

 

表达爱:心灵和行为必须一致

 

    爱是一种能力。人生有爱就不会孤独。一位名人说:在童年时期缺乏情绪——道德的热情,不会设身处地地对待别人,不善于理解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是那些犯最残酷的罪行的无人性罪行的青年罪犯的特点。因此,爱的培育非常重要。
    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并不真正理解爱。不明白为什么爱。那么,爱到底是为什么呢?
    韩望喜博士认为:人不是独立的,不能脱离其群体。只要有群体,就存在人的关系。那么,你是用爱来对待别人,还是用恨来对待别人呢?
    用爱来对待别人,就能获得更多的爱;用恨来对待别人,就获得恨,那么你人生道路就会遭遇重重阻碍。因为,你践踏了别人,别人同样也会践踏你。
    所以,韩博士特别强调: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我们把最大的苹果让给别人吃,在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得到比这个苹果更大的帮助。这样做,并非功利,实际效果就是如此。
    针对现在许多学校开展的感恩作业,韩博士认为非常好。但是他又说:爱的作业必须注意两方面:一是心灵的流露;二是行为的表达。如果没有心灵的流露,行为的表达是勉强的。心灵必须要和行为一致。
    当孩子在家里学会了如何表达爱,他就可以在社会中实践表达自己的爱。人的教养,主要来自家庭教育。而家庭也是我们实践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所以,当孩子们在家庭里学会了相互尊重、平等待人、关心他人、宽容谦让后,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体验和观察,去亲自实践。
    韩博士认为,家庭成员中的情感交流方式非常重要,夫妻间的相敬如宾;妈妈关心老人,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爸爸理智地处理各种矛盾等等,孩子都会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遇到同样的事情,他就会以同样的模式对待别人。比如,他在家学会如何与父母交往,懂得了长幼有序的道理,到学校他就会懂得如何尊重师长;他在家学会了与兄弟姐妹平等相处,到学校就能跟同学友好交往。家庭是爱的学校,当孩子在家学会了爱父母,在学校就会爱老师、同学,在社会上就会尊重别人;孩子在家里学会体贴亲人,在社会上就能体贴别人。也就是说,他学会了怎么对待亲人,就学会了怎么对待社会上的人。

 

培育爱:爱需要尺度

 

    一位父母深情地对孩子说:孩子,我生下你,养育你,是因为我爱你,不是因为我有钱。蒙昧了的孩子却回答:没有钱你干嘛要生我?百般无奈的父母伤心之余也非常困惑:当孩子偏离了爱的航道,无法正常接受父母的爱,怎么办?
    韩博士说:遇到不操心的孩子是幸运,遇到操心的孩子是常态。不然为什么说爱是恒久忍耐呢?这个时候,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需要操心的孩子。不要着急,耐心等待他心智开启。庄稼播种下去,需要一个夏天才能收获,有时甚至一年才能收获一季稻谷。等待时,我们依然可以做自己的事,不要轻言放弃。因为,当孩子发现父母放弃他时,他会以更快的速度往下滑。
    为什么父母的爱传达不到孩子呢?因为他感受不到爱。人是观念的奴隶,观念通了,行为才通。一些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打是强制行为,如果孩子体会不到打背后所蕴藏的爱的含义,就无法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行为。
    因此,父母切身的影响非常重要,假如父母的行为不可思议,孩子就会产生怀疑和失望。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让孩子认识世界的真理是什么。同时,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尊重知识。这个知识是指:揭示事物的规律。孩子要正确认识世界,就要有认识世界的尺度,既尊重事物的规律。没有爱的知识是不完备的,没有知识的爱是盲目的。教育孩子也如此。
     一切事物都要还原到人才能看清事物本质。比如孩子成绩不好,原因可能是他理解不了,也可能是天赋不够。父母不能以片面的尺度衡量一个多维的人。桃树是桃树,梨树是梨树,不能把桃树当梨树来看。恨铁不成钢是行不通的,他如果是一棵苹果树,就让他是一颗苹果树,因为教育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人的本性。不要违反自然,把桃树看成梨树。
    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当孩子的心灵遭受创伤,他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就毁灭了。因为孩子小,对许多事物不能理解,长大后,这种阴影就挥之不去。当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他很难宽容别人,也更喜欢挑剔别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我们能用爱的目光去看待,就理解了。当孩子不能越过自己的障碍时,他是沮丧和痛苦的,所以,我们要理解他的限度,怀着爱来责备和纠正他,这样就不会伤害到他;拥抱他的时候就不会束缚他;批评他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冷漠。因为我们知道,心灵的承受是有一定的限度,要体会孩子是否能承受你的爱的限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体会到父母的爱,社会的爱,和师长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就这样无奈
后一篇:忘却为了开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