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经做过老师;现在的职业是编辑、记者;她又是一个儿童文学专业作家,已出版了40多部、五大系列儿童文学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其作品还入选教育部和团中央推荐的“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她直接体验着一个母亲成长的“烦恼”,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享受着一个作家为孩子和家长解除困惑的“快乐”。
关于父母
不做“烛光里的妈妈”
记者:你的作品里有许多友爱的描写。作为母亲,你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赵静:讲一个故事吧:一天下班,刚走进大院,就听见一阵欢笑扑“耳”而来,拐至5号楼的正面,发现是一对6岁左右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他们正在学大哥哥和大姐姐们在玩砍沙包。小男孩瞄准对面的小女孩,奋力地将沙包投掷出去,而对面的小女孩则捂着脑袋,伴随着银铃般的笑声巧妙地左躲右闪,然后也捡起沙包向对方发起攻击。突然一声怒吼从“天”而降:“你这个小兔崽子,怎么这么坏,怎么专往她脸上砸呀。看我下去怎么收拾你!苗苗,你这个疯丫头怎么那么傻呀,他老砸着你,而你一次也砸不着他。给我回来,别玩了……”欢笑声戛然而止。我抬头一看,只见二楼阳台上伸出一张愤怒的脸。再低头看去,小女孩正向楼上看去,惊恐地张大了嘴巴,愣了好半天然后才哇哇大哭起来。再看那个小男孩,仓惶而逃,惊恐地扑向在大楼侧面正与人聊天的妈妈怀中。
楼上的那位妈妈一定是爱孩子的,但孩子却根本理解不了或者也根本不想接受她的所谓的“爱”,哭声就是最好的明证。我们很难断定一个生气的人是否在表达爱,但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所以,想给予孩子爱的父母也应学点“如何爱”的知识。而这种爱,必须是以提升生命质量的爱,而不是由愤怒情绪表达出来的“爱”。
记者:一些妈妈说到孩子的时候,总会抱怨孩子没有孝心,说自己为了孩子,心都操碎了,头发都熬白了。孩子们必须要为妈妈们的辛劳内疚吗?
赵静:现代母亲应改变观念,做一个朋友式的母亲,而不要当一个“烛光里的妈妈”、一个对孩子恩重如山的母亲,让孩子每天都记着你的好,让孩子的内心总对妈妈充满内疚。事实上,不背负养育之恩的孩子活得更快乐更轻松、更没束缚、更有创造力,和父母会更朋友、更孝顺、更体贴一些。实际上,做母亲的也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得伟大与无私,无休止的抱怨就是最好的明证。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养育孩子当人生乐趣和责任,把孩子当成朋友,这样,你可以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也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那样你就不会有过多的抱怨,孩子也不用背上觉得的“报恩”负担。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会生活得很快乐,尽管生活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艰辛和挫折。
关于孩子
善待顶嘴的孩子
记者:你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普通的孩子,而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你在设计这些角色时,出于怎样的思考?
赵静:的确,在一些人眼里,这些普通的孩子都不算“好”孩子。而这里的“好”孩子,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能力也强的孩子。这些“好”孩子由于成绩好、能力强,也就拥有了特殊的家庭地位,这种特殊成了他们蛮横无理、随心所欲的背景和法宝。因为他们的家长挂在嘴边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学习好,你让我干什么都行”。这些“好”孩子的父母盼着孩子有个好前程,就拼命向他要分数。有了分数,在家里,父母就成了孩子生活上的仆人,而孩子却成了有资格对父母指手划脚的主人。在学校,老师同学也对这些“好”孩子的缺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重智育,不重德育的培养,其恶劣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自私、冷酷、无情、无爱心的“好”孩子,可以“孝敬”为突破口,让孩子从孝敬父母开始,学会助人和奉献。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小事,如洗袜叠被,擦桌扫地。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感情、道德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记者:父母肯定都不喜欢孩子跟自己顶嘴。你为此也创作了“顶嘴小孩和唠叨大人的”的系列文学故事。那么,孩子顶嘴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赵静:顶嘴当然是种坏习惯。顶嘴作为一种出气的方法,带有挑战性,并常常激化矛盾。但是,如果孩子总是顶嘴成功,那当父母的就要反思了,自己是不是该闭嘴了。
我曾做过一个关于顶嘴的调查,有关“为什么顶嘴”的理由有一下几点:
1、父母言而无信。答应了的事,最后反悔。
2、因为学习。爸妈总要自己看书,自己却想再玩一下。
3、认为父母太霸道。比如妈妈经常教训说:“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
4、爸爸妈妈冤枉自己。
5、父母对自己不信任,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只知道打击自己,而且还总是对自己大喊大叫。
所以,当孩子与自己顶嘴后,我们这些当大人,应该认真分析一下顶嘴的原因:是不是与孩子缺乏交流?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对孩子干涉太多?或者是平时对孩子过于溺爱,使他们缺乏约束,不懂礼貌,而我们当父母的,又未能及时纠正其这种行为?
另外,还要告诉孩子,顶嘴不同于辩论,顶嘴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要纠正就比较困难了。最重要的是,也不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和睦。
关于学习
把信任交给老师
记者:在我们的热线中,经常听到家长反应老师不重视自己孩子的电话。你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赵静:把信任交给老师。儿子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初中考进了北京市重点中学人大附中后,很多家长追问我:“也没看见你管孩子呀,他怎么考得那么好?我一天到晚累死累活的,和他捆绑在一起学,还是看不到希望,我都快崩溃了。”
我明白家长的话,他们认为从一个普通初中考入市重点,机率这么小,很不容易;另外,他们所说的管孩子,就是管孩子的“学习”。事实上,我所做的,就是把孩子完全信任地交给老师,让孩子像喜欢幼儿园的阿姨一样喜欢他的每一科老师。如此,一切逆反期的矛盾和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了。而我也乐得做一个轻松的妈妈,而不是疲于奔命而又出力不讨好的怨母。
记者:还是孩子学习问题:许多家庭出现“皇上不急,急煞太监”的情况。你和孩子之间有过这样的矛盾吗?
赵静:这种情况在我们家有个说法,叫:火到底上了谁的房。
小学6年,每次考试前后,儿子都跟没事人一样,自己却“鞍”前督促辅导,“马”后追问分数。考低了,他会说:“分分分,老妈的命根!”考高了,他就会摆出一个功臣嘴脸:“老妈,这次我可给你拿了个高分啊!”“这分是为我拿的吗?”他面带轻蔑地回答:“那为什么你老是急赤白咧地追问我呢?”
我被儿子的反驳问住了。心想,对呀,考试是他的事,如果他自己着急,效果可就不一样喽!晚饭后,我拨通了儿子班主任的电话,故意抬高声音地把之前老师在电话里对我说的“只要努力,就可以进前10名”的话重复地问了一遍,然后叫过儿子:“老师跟你说说具体怎么做才能有可能进入前10名。”儿子极不情愿地蹭过来,拿起话筒后却跟换了一个人似的,连连点头称“好”或称“是”。
从那以后,轮到我做完家务后,悠哉悠哉地看电视了,而儿子也逐渐减少了楼下活动,每天忙于“查缺补漏”。几天之后,儿子终于绷不住了,他对我说:“老妈,离期终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你怎么不着急呀?这几天的倒计时牌怎么成了我换写了?”
我心中窃喜,但还是装着无所谓的样子说:“你倒计时,又不是我倒计时,我着什么急?”
“以前,你不是天天急得跟火烧上了你的房吗?”儿子对我“启发”道。
“老师让你争取进前10名,又不是让我进前10名。考好了高兴露脸的还不是你!对你来说,我只是一个赞助高兴的人而已。所以,你要搞搞清楚,火到底是上了谁的房!”
我的一番“高论”博得儿子的赞叹:“老妈,高!真高!竟然把自己房上的火引到我的房上了。”
这正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后来,儿子如愿地考了班级第6名,更重要的是他尝到了自己主动用功后事半功倍的甜头。
所以,我觉得学习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一次考试成绩。只要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端正了,又学会了自己承担责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才会提高,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如此,还怕考不好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