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热点 |
记者在蛇口采访中遇到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妈妈是一位普通的行政人员,儿子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母子俩经常很亲地手拉着手进进出出,家里不时传出非常有感染力的朗朗笑声。最难得的是,孩子特别开朗健康,而且德智体全面发展,引得许多正常家庭的父母都羡慕不已。
下面是这位妈妈讲述的故事——
孩子的快乐是父母给的
——对一个单亲妈妈的采访
不要太明显地改变原有生活
很多夫妻离婚后,留在原住所的一方,都会大动干戈地把家里重现装饰一番,目的是想忘掉过去,重新开始。当然,这并没有错。但假如,你有孩子,或孩子尚小,那么你在决定这样做之前,最好还是冷静地想一下:孩子愿不愿改变?以我的经验看,还是保留的好,既便是你非得改变不可,也应该缓一缓,或者一点一点地改变。起初,我也是想通过改变家里摆设而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可是,那天,我刚要把一对旧沙发仍掉,儿子小声说,妈妈这个沙发还挺新的,能不能再用一段时间?我想也没想,说,扔掉吧,妈妈已经看重了一对新沙发。孩子便沉默地走开了。我是在后来和孩子谈心中,得知孩子的心思的。孩子说,那上面有爸爸的味道。但是,已经迟了。所以,我也特别后悔。希望别的家长不要步我的后尘。对于离婚,离婚的双方都考虑了许久,对离婚后的生活,也可以说是早就心里有数了。孩子却不同,他没有心理准备,他甚至恐怕还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让家保持原来模样,让爸爸妈妈遗留在家里的气息,尽可能长久地伴随着孩子,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能给予以孩子唯一的体谅了——我们无法避免婚姻对孩子的伤害,但我们有责任使这种伤害降至最低程度。这是就环境而言。
生活习惯最好也能保持一定的连贯性,比如离婚前双休日经常带孩子去酒楼喝早茶、上公园、看电影什么的,也尽量保持。有的女性离婚后,考虑到家里只有两个吃饭,因此做起饭来,便一味的图省事。孰不知孩子最敏感了,他会很快从这些小事上,深深体会到许多大人不以为然的东西,并为这些东西而伤感。
有一个单身爸爸和女儿一起看电视,每次只要一看到越剧,就会恶狠狠地按遥控器换频道。因为前妻特别喜欢越剧。人家是爱屋及乌,他是恨屋及乌。虽然他对前妻没有表达出一个字的不满,但给孩子的印象却比仇恨还深。
不要以为孩子只会依靠你
孩子最会看大人的脸了,你高兴,他就没完没了地亲近你,你若闷着脸,他一定会知趣地离你十万八千里。有一首歌唱得真好: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孩子的快乐其实是父母给的,而父母的幸福则是孩子给的。
离婚对女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大的打击。它摧毁的不仅是她曾经拥有的城堡,更是她的自信与骄傲。苦闷是难免的,想发泄也是正常的,然而,无论如何请不要为难孩子。更不要用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了事为借口,打骂和抱怨孩子。如果你是真的爱孩子,一定不要对孩子说,我为了你如何如何,这样只能使孩子的心离你越来越远。我是这样处理自己的郁闷情绪的,向孩子摊牌,告诉他自己现在不好受。孩子可能会劝你,他给你出的主意可能也很幼稚,但效果却不错。比如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上的变动,联想到自己婚姻的失败,产生了悲观情绪,甚至还非常不明智地对孩子说出了这样消极的话——活着好累啊。谁知孩子不以为然地说:妈妈,你很傻,爸爸就不这样,爸爸说他要把过去损失了的快乐夺回来,所以爸爸每个星期都去爬大南山。妈妈,你也可以出去玩嘛,你有那么多朋友!
我一直以为,对孩子负责,爱孩子,就是整天围着孩子转。其实错了,这样做,只能使你这个人变得更加短视。而不完整的家庭更需要开拓视野。父母开阔了心胸,就会用理智想问题,而不是用情感去思考问题。孩子有一次对我说,妈妈,如果不是我,你会生活得轻松一些,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也更大一些。我真诚地对他说,恰恰相反。我不敢想象没有你的日子。有你,我才活得如此认真,因为抚养孩子是母亲应尽的责任。孩子听了笑了起来,也解除了思想负担,过去他总是以为自己是我的包袱。
不要让孩子来完成你未竟的理想
有的单亲妈妈会对他的孩子说,妈妈这辈子是完了,这个家靠你了,你可要好好学习呀。于是,对孩子方方面面都抓得特别紧。时间长了,孩子对妈妈产生了抵触情绪,反而跟原来不怎么亲的爸爸亲近了起来。因为爸爸一周见一次,每次不是给他买这个就是领着他吃那个,想尽法子哄他高兴,孩子怎么能不喜欢他呢?如果你不想在辛苦付出后,反倒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小冤家,明智的做法是,让孩子轻松地生活和学习。我从离婚后的第一天起,就保持了一个习惯,无论多忙,每天都要问问孩子“今天有没有事想跟妈妈聊聊”,或者“今天班上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孩子的话匣子是很容易打开的,只要你让他说,他就会有说不完的话。交流不但增进了母子间的感情,也使家教变得轻松起来。所以,每天问孩子“今天你快乐吗”,比每天问他“今天作业写了吗”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
不要让自己和孩子脱离社会
单亲家庭要更加融入到社会中去——注意保持和亲朋好友的联系,不要脱离社会。单亲家庭因为人口少,家中气氛很难活跃,长此下去,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扭曲。我的办法是,经常和父母、兄弟姐妹保持联络,让孩子感受到大家庭的关爱。节假日,有时间就带孩子回老家走走,寒暑假也会请兄弟姐妹的孩子来家里做客。平时单位里搞活动或者朋友聚会,条件允许,就会带上孩子。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到社会、认识形形色色的人,还能使孩子对自己、对家庭有一个正确的判断,避免了他片面看待问题。今年“五一”,我们还通过网络,与另一个家庭结伴去了武夷山旅游。所以说,只要你自己不拒绝,这个社会就没法拒绝你。
不要强化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
我的孩子以前上课不爱发言。老师说,这可能和你们家庭有关吧,孩子缺少安全感,胆小。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胆小是事实,但原因却并不是缺少安全感。的确,单亲家庭有不少问题:孩子疏于管教,父母不堪生活重负,孩子性格与他人不合拍,父母比孩子更容易自卑等。单亲家长也要冷静地想一想,其实那些问题并不仅仅只有你和你的孩子才有。我觉得现在人们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形成一个固定的格式,即:单亲家庭的孩子=问题孩子,这是很不公平的。单亲家长自己要格外清醒、振作,千万不要被这种现象打击了信心。孩子是你的,你应该更了解他。处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的问题,也许这样,你才能更准确地看到孩子的实质问题,而不是浮光掠影的表面。只有这样,你才能放松你自己的心情管教孩子。试想一下,你是面对一个正常的孩子有信心呢,还是面对一个特殊孩子更有信心?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回避家庭的特殊性。在我看来,只有客观、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和孩子的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