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圣经《塔木德》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但也有后人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5000多年的历史中,曾50次被攻击,36次被破城,10次被屠城。当它成了废墟之后,毁灭者还要用犁把它再铲一次,不再留下任何让人怀念的痕迹。尽管这样,它仍一次又一次地复活,一次又一次地重建。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老城,大都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修建的,共有8座城门,其中最精美的要算是大马士革门了。
犹太人可从来不会从这边进老城,因为大马士革门属穆斯林区。
犹太人走雅法门,因为那是犹太区。
因为耶路撒冷老城分成犹太区、穆斯林区、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区。

雅法门是最热闹的,不仅有旅游咨询点,很多出租、导游也在那边拉客。我们也被拉了一回,从雅法门到橄榄山顶开价居然要50NIS,没有时间多说,还到40NIS(相当于80人民币)就开拔了,那可是辆大奔,还是VAN。虽然贵得有点离谱,可在以色列,我们哪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啊,人体炸弹可不管你是从哪国来的。

老城的道路是狭窄的,几乎只容一辆车通行。却是有韵味的,因为感觉似乎是时光倒流,回到了数个世纪前。

从圣殿山空旷的庭院迈出步来,一脚踏上老城的市场,面对的是完全另外一重世界。


街边的店铺还原一个世俗的社会,而不时出现的精美雕刻,提醒我们这边复杂的历史。

街道基本全部用石头铺砌,狭窄就不用再说了,关键是每个台阶中间都有两斜道用石头填满,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给车上下坡用的。不知道这些斜坡在马车时代是否已经建成?因为说现在的车轮的间距就是按照古罗马时代马车设计的,数千年未变。

食品摊前,传统的卡阿哈告诉了我们民以食为天。

可那完全没有分界线的居民区,长得区别不大的模样,使我们始终没有搞明白自己所处的到底是穆斯林区、犹太区,还是其他…这也难怪,他们的祖先可不都是亚伯拉罕嘛。
只是店里正在购物的犹太教的拉比让我们觉得很是神圣,都不敢大声讲话,悄悄拍张照片,就溜过了。隔壁小巷中带着头巾慢慢踱步的大妈又让我们迷茫于自己知识的浅薄,和耶路撒冷的错综复杂。
耶路撒冷的希伯来文原意为“和平”,但也许正因为这个4公里的城墙围绕着的1平方公里内的土地承载太多了,最终却成为纷争不断的场所。
这就是耶路撒冷,美与愁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