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参加了《计算机世界》组织的一个关于IPTV商业模式的论坛,由于我去晚了,只有在第一排的嘉宾席还有一个座位。
呵呵,坐下之后给组织本会议的李智鹏同学发了个短信告诉她我来了,没想到她就坐在我的右手边,哈哈哈,认识半年了,这还是第一次见面;-P
左手边做着一位老先生,交换了一张名片,原来他就是上海文广首席科学家、大宁模式的倡导者 张寿萱教授。
对于上海互动电视大宁模式,我之前仅仅看过几篇新闻报道,知道它是在上海进行的多种IPTV试验中的一种模式,今年1月26日开通运营,由上海文广提供节目内容,上海电信提供宽带线路,上海大宁公司提供平台服务共同合作运营,其详细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在听了张教授的简短演讲后,突然莫名的从脑子里冒出一个词——“乌托邦”?
从张教授告诉我们的信息中,得知他的IPTV不是基于公用的互联网,而是另一个IP专网,其实这也并不新鲜,因为电信公司提供的IP电话都是用专网做得传输,用电信的话说这叫“可管理的IP网”。在可管理的IP网上,QoS就有了保障,所以他可以提供不低于电视品质的视频节目,可以做到0 Buffer,0.5秒换台等可以与电视相媲美的用户体验。同时,它还可以提供点播过往节目,时移等IPTV的功能。
在张教授热情洋溢的演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宁模式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的完美。它甚至可以完全替代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改造,包括高清频道都没有问题。
然而,我为什么会有“乌托邦”的感觉呢?
我不知道,大宁模式的基础设备投资需要多少钱,也不知道按照它现在30元/月的收费标准要发展多少用户在多长时间内能收回投资。
但我最关心的是,用户使用了这个功能以后到底能看什么。张教授告诉我们目前的节目是31个电视频道,中央电视台16套+上海电视台15套。就是这些传统的节目,有多大的吸引力让用来接受这个服务呢?
也许,中国城市居民的密集居住可以降低布线的成本。也许,从TiVo的成功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用户可能是有这个需求的(但是国外的节目吸引力和国内的差别目前还是很大的,也许这也是TiVo为什么在中国没有面市的原因之一,呵呵,顺便说个笑话,去年我们在美国买了一个TiVo回来,仔细一看后面板上贴了一个标签:made in china)。
但是这种与传统电视的同质化竞争,真的会成功吗?
中国的电视节目主要还都是在靠广告收入维持生计,如果大家都使用这样的IPTV观看节目,广告将全部被跳过去,那时谁来为电视节目的成本买单?
一个月30块的收费,如果减掉十几块的有线电视收视费,剩下的钱够运营成本和初期投资的开销吗?
借用刚从侯自强老师的Blog里看到的一句话:“运营在可管理的IP网上的是ipTV, 是一次演化。而运营在公共互联网上的是IPtv, 是一次革命。”
呵呵,我不知道大宁模式是否可以成功?也不知道ipTV和IPtv哪一个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或许,除了Internet Protocol TV 和 Interactive Personal TV 以外,IPTV 还有一个解释—— Internet P2P TV !
前一篇:禅悟 IPTV的三重境界
后一篇:“IPTV主题沙龙”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