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观光商业步行街案例分析
(2009-09-24 08:46:05)
标签:
房产商业街案例锦里 |
民俗旅游观光商业步行街案例分析
民俗旅游观光商业步行街一般地处城市中心区,与文物保护单位毗邻,具有良好的城市公共交通和基础配套设施,再借助历史古迹的文化氛围和气质,充分吸引当地居民的休闲逗留和外地游客的观光旅游。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步行街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武侯祠古建筑群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武侯祠是为纪念三国名丞诸葛亮而建,祠堂清幽雅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但是旅游业蓬勃发展,与祠堂相配套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设施和产业远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游客”成为“过客”。紧邻武侯祠博物馆的“锦里”步行街在功能上弥补保护区的先天不足,这使它在开发建设之初就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规划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由于商业活动的发展,商业规划格局由隋唐的“里坊制度”下集中地点集中管理的方式,在北宋时期向自由的商业街巷的布置形式转变,形成沿街开门设店的开放的商业街。
多元化的仿古风格建筑
丰富多彩的建筑类型和建筑装饰
商业建筑是城市的时装,是城市活力的象征,是城市个性化的体现,即使在古代城市 ,商业街也是容纳建筑类型最多最广的区域。由于民俗旅游观光商业步行街是通过浓缩历史向人们集中呈现大跨度时间和空间中的视觉冲击和生活体验 ,所以建筑类型多样,有商铺、茶楼、客栈、戏台楼、宅第、祠堂、凉亭、游廊、牌坊等等。建筑名称冠以“斋”、“轩”、“堂”、“第”、“院园或苑 ”、“号”、“坊”等雅号。酒旗、花灯、店招、匾额、吹弹、说唱、吆喝营造出浓烈的昔日商街集市的热闹氛围。
传统空间与时尚消费的完美结合
罗杰 ·斯克鲁顿在《建筑美学》中说“建立一座建筑及其风格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它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其文化产品的鉴赏”。民俗旅游观光商业步行街道仅依靠仿古建筑来吸引人是远远不够的,更谈不上持久的生命力。“锦里”步行街内,既有四川传统小吃,又有西式餐点;既有清雅的茶坊,又有喧哗的酒吧;有地方土特产和特色工艺品商店或作坊;还有戏台、画廊、客栈等点缀其间。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举办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元宵花灯会、传统特色小吃节、端午粽子街、七夕情人节、中秋团聚赏月会等, 还有日常的乡土绝活和民间工艺展示,如吹糖人、画糖画、雕葫芦、刻米粒、织蜀锦、剪皮影等,再现蜀地民风民俗,使游客充分体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活动是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生动表现 ,“传统”并非专指“过去”,它在新时代的“重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旅游观光式商业步行街里 ,“传统”与“时尚”不是矛盾的对立体 ,而是和谐的共生体。“锦里”步行街的场所精神被赋予了传统历史文化情结,商业街不再是单纯的“三维”立体空间,也不是“四维”的动态空间,而在向“五维”的融情化意于其中的感知空间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