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仅仅是收入高
去年在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跃居第一位的江苏省昆山市,近日在北京发布消息称,该市已经率先建成小康社会。2005年,昆山市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核心指标分别达到78553元、16809元和8519元,这率先实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指标。目前,该市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7%,农村达到91%,而城镇三大保障覆盖率和农村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9%。
从上述各个指标来看,江苏省昆山市的确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是经济发达就能等于达到小康水平了吗?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小康水平的衡量不仅要从经济方面,更要从人们享受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来判断。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指标说明了人们的收入情况,但是,这些收入是否给昆山市人民带来了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呢?
在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小康指标中,除了上述三项外,还有人均居住水平(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农民人均钢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城乡交通状况(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电视机普及率,森林覆盖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等。
如果忽略了上述衡量指标的存在,仅仅用收入达到小康指标就来发布进入小康社会的信息,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小康社会的片面理解,更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一种扭曲表现。令我们要深思的是,在这些收入数字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时,我们付出了多少人力代价和自然代价,还有我们从中享受到了多少。冷冰冰的数字无法代替我们大众的感受,在住房价格高涨,医疗、教育问题突出、自然破坏严重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人觉得自己进入小康社会呢?
对于昆山市发布进入小康社会的信息中,尤为关键的是,却没有说明这些收入数字是在消耗多少资源和人力的基础上取得的。对于小康社会的资源消耗标准,国家统计局也给出了具体的衡量指标。原材料消耗强度、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消耗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样是进入小康社会要考察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这些指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小康社会不是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基础上建立的。昆山市仓促发布进入小康社会的信息,只能表明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不良政绩观指引下的盲目攀比。这种行为值得其它地方政府冷静思考,中央有关部门也应该禁止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纷纷宣布自己进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