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打败趋势——影视行业人都醒醒吧
(2014-09-11 18:58:02)分类: IT互联网 |
最近推荐一本老周的新书《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有很多精彩观点也值得影视行业学习。老周深入浅出,没有专业术语,让整本书看上去不累。今天我借用老周的“互联网方法论”,应用在影视行业,来说说影视行业的趋势。
说白了,老周“没有人能打败趋势”这句话是雷军“台风口上的猪”的通俗版。老周比雷军更通俗易懂,这也是老周的风格。
雷军40多岁才明白做人要“顺势而为”,我30多岁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而老周的“没有人能打败趋势”更是让我头脑越加清晰。影视这个行业有好多著名备受争议的话是我最先说的,例如“未来影视公司都会为BAT打工”这句话就是我最先提出的,比于冬还早三个月。另外还有“未来三年互联网售票市场份额会超过50%”这句话也是我最先提出的,现在已被各大媒体和业内专家广泛引用。为什么我会说的这么绝对?尽管说出来备受争议。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趋势,是的,没有人能打败趋势!
那么,影视行业的“台风口”在哪?或者说影视行业的趋势是什么?我们新一代影视从业者要怎么看准趋势,顺势而为?
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改变影视行业,这是个大趋势。尽管很多传统影视人都排斥互联网,认为互联网影视是草根的、非专业的、甚至无理取闹的。尽管刚开始互联网会比较虚,泡沫会多一些,但“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所以对于影视人来说,不拥抱互联网就等于在等死。兵败如山倒,在互联网大趋势面前,任何人,任何公司,任何垄断者,都抵挡不了。
我还是说说影视行业的具体的趋势吧。
一、电视。电视台在没落,收视率在连年下降,年轻人在远离电视机。
过不了两年,电视行业就跟近两年的报刊行业一样,纷纷倒闭,从业人员纷纷外流。尽管现在电视台还是一个个庞然大物,尽管黎叔SMG要折腾“千亿规模”的传媒集团,尽管广电在拼命封杀。但电视台败象已露,那些不可一世的垄断企业,会像大清帝国一样瞬间倒塌,时间问题而已。
二、电影。北美电影观影人数连年下降,中国未来也会这样。
尽管短期内大家都认为中国电影产业会连年增长,电影屏幕在连年增加,但是更长远一点,也许三五年后,中国电影产业也会跟北美成熟市场一样,观影人数会下降,因为年轻观众有了游戏等更刺激更好玩的娱乐方式可以替代电影。这里不是说电影内容不行了,而是专门进电影院看的电影形式可能要改改了,人们看电影也许不用去电影院,直接在家或网吧例如网络院线5块钱看大片,可以在手机、PC、和家庭影院观看。未来更会像科幻电影里一样,带一个高科技眼罩就可以360度全体验看电影,自己就跟主角一样身临其境,还可以选择剧情发展,比现在的3D效果还要真实多了。
三、互联网。互联网影视的兴起,多屏时代来临。
其实不用怕广电总局的禁令。是的,不光是你我都打不过趋势,就连广电总局也一样,在互联网这个大趋势面前,任何阻碍力量都会惨败。限制机顶盒,APP,限制智能电视,最终结果是观众干脆不看电视,更加速彻底投入互联网怀抱。现在苹果正在推出12寸平板,人们越来越习惯随时随地看视频,人们在家里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未来电影院可能会没落,但是观众会习惯通过互联网、手机以及家庭影院看电影,一部影片在网络院线的收入会超过实体院线。娱乐内容在互联网上的收入超过线下收入,这个在音乐产业早已经实现,不是什么稀奇事。《老鼠爱大米》一首歌曲在彩铃的收入就过亿,远远超过一张传统唱片的收入。
四、观众正在换代成年轻观众,导演也会全部更换成年轻导演
《后会无期》的成功,代表着中国导演和观众正在整体的更新换代 电影观众主力由60后和70后变成了80后和90后的年轻观众。观众的更新换代引发市场对新形式电影的需求,从而造成中国电影导演的这一轮更新换代。让主流导演也由原来的50后、60后,变为80后(70末),甚至是未来的90后。以后还会出现大批的外行和新导演创造票房奇迹,一直到新老导演的更新换代全部结束。所以不是“外行”导演的成功,而是“年轻”导演的成功。不是演员转导演或者作家转导演,而是新导演要整体接班老导演。不是从传统作坊式到好莱坞工业化模式的更新,而是导演年龄的更新。中国电影落后的原因不是技术的陈旧,而是思维的陈旧。
其他还有很多趋势,不在一一细说。总之影视人从现在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吧,因为,没有人能打败趋势。
———————————————————————————————
《没有人能打败趋势》——周鸿祎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中关村工作、创业,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那个时候中关村还没有改造,也没什么规划,到处都是小店铺,店里店外,人头攒动。虽然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关村就有了“骗子一条街”的称号,但人流从来没有断过,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器材集散地。虽然你在这里可能会上当受骗,但是你能买到东西。
后来,经过规划,大街拓宽了,高楼大厦出现了。北京的中关村e世界、海龙大厦、鼎好电子商城被业内人士称作电子商贸“金三角”。在2008年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生意兴隆的景象。你到中关村买电脑、买相机、买配件,任何大厦门口都有热情的经理迎接你,你的手里也被塞进各种五颜六色的小广告。但是,一进门,除非你是专家,你的大脑即被这些人控制,你的购买决策也将受到他们的影响。往往你买了之后才发现,花了不少冤枉钱。而且,买之前他们笑脸相迎,买之后他们屁股相对。如果你购买的货出了质量问题,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被无限期地拖延,或者是踢皮球。
而且,你没有地方去给他们打差评。
如今,中关村的几座电子大厦陷入了销售额、客流量大幅下降的窘境。站在中关村e世界电子卖场的一楼大厅,偌大的商场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消费者,空空的过道与商铺里紧密摆放的电子产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关村电子大厦的没落,源自电商冲击波。而电商之所以能冲击中关村,根子在于一些商铺不讲诚信。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确实如此,一些商铺不讲诚信,蒙骗顾客,导致顾客对中关村产生了坏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这顶帽子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电商里面没有骗子吗?当然有。但是,在电商里面,信息是透明的,是快速流动的。出现了一个骗子,一个顾客给他差评,成千上万的顾客看到,那么他的销售量就会受影响。连续有几个差评,他就可能卖不出货了。但是,在中关村,不讲诚信的商铺今天骗了明天可以接着骗,因为很难建立一种信用机制去惩戒不诚信的商铺。
当然,电商对传统百货的冲击不仅是诚信方面,而且还在于价格和便利。360公司的总部临近望京地区,望京那里有一个华堂商场,是著名的品牌商场,2006年开业,在望京经营了8年之久。但是,这个商场在2014年4月28日正式停止营业,5月中旬全部撤离,随后改建成写字楼。当然,传统百货的衰落原因复杂,比如不合理的建筑布局、老化的硬件、缺乏创新的经营模式,但电商的冲击无疑是加速其衰落的最大的力量。
回想一下,还在几年前,电商会不会冲击实体店这个问题大家还在争论不休。有的人说,实体店有自己的优势,顾客可以现场对物品进行感知,在这点上电商比不了。结果,最终大家发现,实体店变成了体验店,顾客进来进行感知,没错。他觉得货不错,记下型号来,转头就在电商上下订单了。前一段时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个软件打起来了,不仅免费,而且还倒贴钱。这个现象对一些传统的脑子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不可理喻,但它就是这么现实地发生了。等到你回过味儿来,再说“不行,我们要转型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人家已经遥遥领先了。
看趋势,你得在它还没起来的时候就能看到。比如,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手机到底占整个手机销售量多大比例?我不是做手机的,但我猜测可能应该不到20%,不是最大的销售渠道,还是实体店卖得最多。那你觉得20%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吗?有人觉得是,有人觉得不是。有人说:他不是还得到我店里来买吗?但是,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它的发展就会加速。总有一天,厂商会发现,网上卖手机是能在短时间内上规模的。在实体店买手机的顾客,可能会被现场美女销售员的一番说辞所打动,脑子一热就花了不少冤枉钱。但他一到网上买手机,立马就变成了性价比顾客,因为大量的评论在那里摆着,他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做出性价比最高的购买决策。所以手机厂商一旦选择网上开卖手机,网上的性价比消费文化就会逼着它必须注重性价比,就会迫使它不断牺牲在硬件上的利润,以形成更高的性价比来换取规模。最后你会发现,有一天厂商的有些手机是在网上专卖的,你在线下实体店里根本见不到。
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