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导演诺兰说电影前途无望,可能是真的!
(2014-07-11 11:28:15)
标签:
娱乐 |
分类: IT互联网 |
《蝙蝠侠》导演诺兰前一段撰文说,未来电影将变成厕所卫生纸那种用完即丢、取代性高的产品。通俗地说,内容展示的渠道有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等,电影院只不过是众多屏幕中的一个,可替代性的屏幕太多了。电影这种我播你看的单向体验不更新的话,进电影院看电影这种娱乐方式就没以前那么过瘾、那么重要了。
诺兰的这番话看似语出惊人,实际上很正常。一种娱乐方式经过几十年后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例如广播,例如图书,而最近被边缘化的娱乐方式就是音乐。
音乐产业的没落不是因为被数字化或盗版侵略,而是音乐已经沦为附属娱乐产品。以前是用户放着CD拿着歌词专心听音乐,现在是用户一边玩游戏或网站浏览、与人交流的时候,再一边听的一种娱乐方式。
传统电影的未来也会这样。其实人们现在就有比电影更刺激的娱乐方式,那就是游戏。相对影视和音乐用户,现在游戏还是一个小众用户玩的市场。但中国游戏产业已经超过1000亿,而电影才200多亿,游戏这种娱乐方式的前景远远大于电影,并随着游戏技术的提升,游戏画面会越来越真实,游戏画面在未来会像好莱坞大片靠近,甚至出现3D、 4D,5D游戏的普及。游戏会越来越侵蚀电影市场。
当然,未来电影也会增加互动性和极致的用户体验,例如4D、5D。电影的形式会创新,不再是一块屏幕,用户单向地区看,而是会越来越接近游戏的互动属性。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院线的增长会放缓甚至出现停滞,北美观影人数经过几十年增长,近几年也出现了停滞。说明电影市场并不会永远增长下去,现在年轻人有多重娱乐方式替代了电影。到那时,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也就到了尽头,甚至出现萎缩。
对众多电影从业人员来说,可能从来没想过会这种现象会发生,因为自己天生就是为电影而生的,并认为所有人也都是这样。
是的,和音乐一样,看电影这种娱乐方式会没落,会被其他更刺激过瘾的娱乐方式替代。可能三五年后,电影就像唱片一样,院线收入比重会下降,在其他屏幕,手机、电脑上的收入份额会增加。电影院其实不是一门好生意,投入巨大,维护成本高额,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然后让大家来看一块屏幕,这种生意在未来如果没有更吸引人的东西,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就跟唱片店灭亡一样,不仅仅唱片店灭亡,数字化让内容脱离了介质,连CD这个载体也不需要了,可以零成本传输到用户那里去。
所以现在中国电影公司应该先从抓技术做起,尽快拥抱新技术,先从魔幻、科幻题材内容做起,然后从研究新形势下电影的表现形势应该是什么。电影需要创新,电影院更需要创新,可能未来电影院首先是3D IMAX的普及,接下来就是4D、全息或互动技术。
未来五到十年,电影终极体验就不需要再去电影院,而是像科幻电影里一样,带一个高科技眼罩,里面360度全视角呈现,连接脑神经,完全模拟人体真实的触控体验,就跟自己是主角一样,自己可以像在游戏里一样在电影里进行选择剧情走向。当然未来游戏也会往这方面发展,最终电影和游戏会融合成同一种娱乐方式。
再往后几年,甚至连眼罩都不用带,直接像隐形眼镜一样在视网膜呈现内容。再往后,甚至连视网膜成像也不需要,直接像《黑客帝国》一样,通过脑电波连接直接进入虚拟世界游玩了。
——————————————————————
《诺兰:电影即将变成厕所卫生纸那种用完即丢、取代性高的产品》
“能被大量复制的内容乍看之下能提高创意的产生,但是能让数字、胶卷等不同形式所产生的差异最小化,对创作者和观众来说同样很重要。电影现在可以借由手机、手表或是加油站的广告广告牌等任何荧幕展现,这是现在所有的电影戏院都必须了解到的事实:尽管有较大的银幕与座椅,现在的电影戏院不过是播放电影的平台之一。”
文:Christopher Nolan Edison Kao
看电影的方式或称为如何看到电影的渠道,随着科技进步已经慢慢转变。电影公司们纷纷把资金投资在大制作电影上,以求高获利,同时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与艺术电影,因为难以在戏院生存而转向VOD(Video
On
Demand,随选影片服务,类似美国的Netflix、台湾的MOD)。观影的方式随着数字化开始改变,甚至连电影节、影展等也开始采用数字形式。数字化使得人们更难看到由胶卷放映的电影。很难找到适当得比喻来说明数位取代胶卷和观影方式的改变,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蝙蝠侠系列》、《盗梦空间》导演)解释了此现象:“售票窗口之于电影产业就象是现场演唱会之于音乐产业,没有人会想在演唱会的现场听录制好的MP3,他们要音乐人的现场表演。”
诺兰在完成《星际效应》(Interstellar)前抽了点时间,为《华尔街日报》写了份有关电影“前途无望”的专栏。文章谈到电影公司意图把电影当作“内容”(content),或是像牙膏与厕纸那种用完即丢、取代性高的产品。以下节录文章内容:
“能被大量复制的内容乍看之下能提高创意的产生,但是能让数位、胶卷等不同形式所产生的差异最小化,对创作者和观众来说同样很重要。电影现在可以借由手机、手表或是加油站的广告广告牌等任何银幕展现,这是现在所有的电影戏院都必须了解到的事实:尽管有较大的银幕与杯架,现在的电影戏院不过是播放电影的平台之一。”谈到这边有点讽刺的是,AMC(American
Multi-Cinema)昨日才宣布将花费6亿美元盖更大、有躺椅的电影戏院。
考量到数字化电影的普及与观影方式的改变,诺兰认为未来电影市场将会由“票房最多的平台”占有最多的放映渠道,而收视不好的会马上从戏院下档。“取决于观众是否买单,电影发行商与电影院老板将会立即改变发行、播放的电影。礼拜五下午的票房好坏,甚至会影响该部电影能不能在当天晚上播放,或是戏院可以改播放上周票房佳的热门电影,甚至可以藉由计算机根据电影票售出的结果来计算上映的档期。”诺兰想象未来的发展。“实时反应票房的方法,有利于那些已经被观众认识的作品,新片或原创电影则需要更多时间来吸引观众注意,低成本、非商业主流的电影更有可能上映不久即下档。创新的作品将会转向家中收看的形式,而那些戏院将会沦为已经拥有广大影迷或是品牌支撑的大制作商业电影的赚钱工具。”
虽然诺兰的观点倾向“电影已死”的论调,但他觉得这样的环境仍旧有机会:“至少电影制作公司还能从大量释出的作品当中重新学习到巨大的经济商业价值。”
"一旦电影不需要被科技技术所限制,将能回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历久不衰、永恒脱俗、人类共同经验分享的故事等。"他继续写道:"观众在戏院与家中观看电影截然不同,但因为现在还是以电影院观看电影为主,人们还不会发现到差别。但随着观影方式的转变,观众们将会越来体认到其中的差距。大众将会把令人着迷,且把钱花在那些以电影技术等级创作的家庭娱乐(电视、网络)作品上,就象是当年电视发明,电影只能靠着宽荧幕与多轨声音反击一样。未来的戏院需要比以往更大、更漂亮,他们必须使用一些无法被家庭娱乐复制的昂贵技术或储存格式(象是胶卷),电影公司必须在这些选择下思考自己作品的价值。"诺兰继续谈到:"这些改变带来的火花,将会带来许多精彩的作品,借鉴于历史,或许这将会成真。"
透过一个成功的电影工作者来讨论并观察电影产业未来的走向,相当值得参考;诺兰原文讲的文诌诌,但我相信他的大意是指,电影在电影院播映的潮流将会随着电影媒介的发展而成为一个"将要改变"的产业,绚丽的科技可能会取代那些致力将电影故事说好的电影创作者,也就是未来电影戏院我们可能看不到伍迪艾伦的妙语连珠、韦斯·安德森的奇幻世界、史派克琼斯的独特世界观,而是会充斥着大量的机器人对打、3D特效和椅子动来动去、会喷水在你脸上的影厅,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