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造具备走红基因的广告歌曲

(2009-05-31 01:45:13)
标签:

音乐营销

数字音乐

财经

分类: 音乐营销

(接上一篇:音乐营销体系:让你的品牌具备病毒性传播》)

     音乐营销就是像流行歌曲一样传播你的品牌。每个品牌都希望像红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一样,来传播品牌。有好多病毒性很强的广告歌都给品牌带来了巨大的传播效应,例如太阳神《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哇哈哈的《我的眼里只有你》,动感地带《我的地盘》等等。

     音乐产品的病毒性,需要精心设计,也是音乐营销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就没有后面的引发病毒性传播,音乐营销就智能变成传统轰炸式的广告,这样大大浪费了音乐营销的价值。而大部分的品牌正是这样,把音乐营销当成事件营销来做,却忽略了音乐营销最大的功能:用户自发性病毒传播。让人记不住的广告歌曲,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广告歌本身不符合流行因素。音乐营销=音乐+营销。如果你不懂音乐,是无法做好音乐营销的,所以做音乐营销,企业营销人员除了懂营销,还要懂音乐,懂音乐的走红基因。

 

打造具备走红基因的广告歌

    要想让你的品牌进行病毒传播,必须歌曲本身,和品牌本身具备走红基因。音乐营销中的音乐因素的走红基因同流行音乐的走红基因类似,遵守同样的规则,所以可以参照流行音乐的走红基因,来制作走红基因的广告歌曲,这样才能引发病毒传播,所以写广告歌也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在制作广告歌曲的时候道理很简单,就是要像打造走红歌曲一样,打造具备走红基因的主题歌曲,来进行病毒营销。这样效果更持久,有时候品牌或产品没了,音乐还在,例如太阳神、燕舞等。走红的广告歌对品牌的传播,要比不能走红的广告歌曲效果强一万倍。

 

流行音乐的走红基因

    流行歌曲的走红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因为花大量的宣传费轰炸出来,而是因为歌曲本身具备走红基因。我研究了从1984年到2008年20多年来每年最走红的十大金曲。发现除了这些走红歌曲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在里面。除了外在的原因。我把他们分解成了几十个元素,这就是音乐走红的基因,就好比潘多拉的分析用户行为一样,我也从编曲、音色、演唱声音、歌手风格等因素来组成一个评判体系。

    走红歌曲是计算出来的,按照配料生产的,里面设计了各种走红的因素融合进里面,是历尽心血的。这跟自古以来音乐大师们所描述的不一样。他们会向你说,好音乐都是大师们突然在某个风清月明的夜晚突发灵感,神来一笔抒发出来的艺术作品。

    好的音乐是依靠理性的设计而制作出来的,比如作一首让人哭的音乐,需要用几个音程的和弦,需要什么样的音色的乐器,人需要什么样的唱腔?所有的设计过程都是理性的,但是出来的东西却是很感性的。

    就像麦当劳一样,里面并没有一个一级厨师,但是麦当劳成功之处就是把流程细化:薯条切成几块,洒多少盐,油要多少度,炸几分几秒,等等,全部分解成一段一段。这样全世界各地都能保证一个品质,麦当劳可以快速地复制到世界各地。

    音乐走红基因除了音乐本身元素以外,还跟消费者心理学有关系,不明白这个体系,将很难把握流行的脉搏。必须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有高的命中率。

     首先,每个国家的人都有每个国家传统的旋律偏好,受众从小就习惯了这个口味。以调式来说,中国人习惯五声调式,日本也有自己的调式,每个国家的人民从小就受自己的调式熏陶,因此一些音乐环境里的人群会喜好某一种音程走势,喜好某一种旋律曲线。比如我个人在写歌的时候喜欢句尾落到4和7的音上,因为我个人受日韩音乐影响比较大。跟菜系一样,习惯川味的就不容易吃习惯其他口味的菜系。

     其次,中国式一个典型二元的社会,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大城市的年轻人和国外部分接轨,但是广大三线城市和农村音乐爱好者的口味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喜欢简单上口的口水歌。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差异化,总觉得这些人品位差。其实,决定“高雅”与“通俗”的关键是一个音乐心理学的问题——人的审美听知觉能力发展的问题。正如人的肌肉力量与思维能力一样,人的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有一个发展过程。

    另外,一种性格的人会喜欢某一种情绪的歌曲类型,有人性格安静,有的人暴躁。性格安静的人也相对喜欢安静的歌曲风格。有的口味重,就感觉安静的音乐没劲,触动不了自己的神经,所以喜欢摇滚。所以音乐也有不同的风格:通俗、美声,摇滚、爵士、布鲁斯、HIP-HOP等等。

而广告歌曲同其他商品一样,其运营流程也应该是:先发现消费者对一种音乐类型的喜好需求,然后根据这个需求来生产歌曲类型,并根据这个需求的人数来判断其市场前景。

 

走红广告歌曲的关键点是歌曲本身

    很多人认为歌曲的走红是通过狂轰乱炸出来,其实不是。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很多歌曲,尤其是港台歌曲的走红,都是在艺人没有宣传的情况下,通过盗版(磁带和CD、互联网)以及地方电视的点歌台自发性走红的。因为中国市场很大,有几千家电视台,没有一个唱片公司有实力能买通所有电视台来播放一首歌的。并且中国是一个二元市场,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两者的听众不一样。所以在制作广告歌曲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你的品牌是面对哪些市场,制作这个群体所喜欢,能在这个群体流行的广告歌曲。

    不具备走红的歌曲,再多宣传费也砸不出来。品牌也是这样,广告歌曲也是这样。年轻人对传统高空轰炸式广告已经具备了的免疫性,甚至产生失望的厌烦情绪。年轻消费群体喜欢主动选择权在自己手里,他们感性,但是更有个性,他们会很感性地喜欢有个性的品牌。如果他们喜欢你的品牌,会热心去传播,年轻群体也更容易受身边朋友影响和意见领袖影响。

 

不同的品牌匹配不同的广告歌曲类型

    广告歌曲的制作,分几种类型来和品牌进行关联匹配。大众对于一首歌曲的理解和喜好,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由一种感觉引起其它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联觉是人皆共有的基本感觉。日常生活中的联觉现象是大量的。有联觉对应关系。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可以引起联觉:1.音高2.音强3.速度与节4.发音速度5.紧张度。就好比酸、甜、苦、辣,美食百味俱全。品牌就是要通过音乐的这些属性,匹配出音乐个性来,然后跟品牌个性关联到一起。

    根据音乐的联觉体系。我们可以把广告歌曲分为几个类型。

    一种是按歌曲的旋律来和品牌匹配。按旋律性质的广告歌曲又分两类,一类是单纯的音乐,例如英特尔声音识别体系,使用英特尔芯片的硬件的广告都会加上英特尔标志和“丁丁丁丁丁”。另一类是按歌曲的风格来匹配品牌,例如,荣威汽车品牌对应某钢琴曲,福满多方便面对应五月天演唱的轻快的摇滚风格《年轻就要对味》。

    另一种是按歌词内容来和品牌匹配。这又分两类,一类是直接赤裸裸的广告歌词,例如哇哈哈的广告歌曲:“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天天喝真快乐。。。。。。”。另一类是按歌词内涵诉求来,例如OPPO音乐手机的广告歌曲是BOBO的《恋爱新手》。

 

品牌确定代言人和广告歌曲的原则

    品牌是有个性的。品牌代言人的原则是品牌的个性与消费群体的个性之间的匹配,中间靠跟两者都相近的音乐(或明星)的个性连接:某一性格的消费者会喜欢某一种歌曲类型——某一种明星定位某一种音乐风格——某一种明星的个性对应某一种品牌个性。

    例如: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会喜欢周杰伦,并喜欢周杰伦的音乐风格(艺人的歌曲风格基本上是特别固定的,因为要保持这个定位来占领自己的核心FANS),喜欢周杰伦的其他歌迷也大多和我的性格和音乐喜好口味相近。周杰伦的个性跟美特斯邦威品牌的个性相近。因此我喜欢周杰伦,所以我可能也会认同美特斯邦威的品牌个性。

 

    总之,决定音乐营销成败的两大关键点,1、是否和品牌结合,想起音乐或明星就能关联到品牌,2、是否用户之间自发性的病毒传播。针对市面上所有的音乐营销活动,我们凭这两点就可以轻易判断其成败:两者只要缺其一,就不能说是成功的音乐营销。成功的音乐营销一定是低投入(相对)、高回报,用户产生深度共鸣,并产生病毒性传播。

 

作者:张志远    爱朵文化CEO,音乐营销专家

附:音乐营销定义:

     以音乐为手段的营销,利用音来加强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关系。音乐营销建立在病毒营销、事件营销、主题活动等基础上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决定音乐营销成败的两大关键点,是否和品牌结合,想起音乐或明星就能关联到品牌;是否用户之间自发性的病毒传播。

 

 相关文章:《传统广告没效果,不妨试试音乐营销》

《你的音乐营销有效果吗?》

          音乐营销体系:把品牌和音乐关联到一起》

音乐营销体系:让你的品牌具备病毒性传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