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的中性化歌手挽救了唱片业,而选秀促进内地艺人向中性化发展。
很多音乐人都说选秀毒害了音乐产业。但是事实却是,如果没有超女这些选秀选手的注入,音乐产业会更糟糕,最起码也会是变成不知歌手是谁的口水歌的天下。而超女、好男儿最起码还是年轻艺人,歌曲路线也城市化一些,粉丝群体也是大中城市的青少年。
当然,这里所说的唱片产业,不是指一门被少数精英群体定义的狭隘的艺术,彩铃、农民口水歌、超女都是音乐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出现挽救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唱片产业。
为什么这么说?
之前我们一直强调,音乐是痴迷性消费,而不是理性消费。
痴迷性和非理性消费是传统唱片行业生存的基础,这也是唱片业要打造偶像歌手的原因。以歌手为单位,来让消费者痴迷,形成持续不断的非理想消费。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听音乐,但有钱和会买唱片是两码事。只有重度的痴迷性群体才会购买唱片,这是出于是对自己的偶像的一个忠诚的表现,另外是其一种收藏需求。
不过,也不必担心中性化的负面影响。因为日韩艺人的中性化特征并不是唱片业的最终特征。我们知道港台比内地领先几年,日韩比港台先进几年,而比日韩领先几年的欧美市场却并不是中性化特征为主。
这又是为什么?
当然我们可以从东西方文化差异来寻找答案,但是关键不再此,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欧美音乐消费市场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婴儿潮那一批起来的人群,他们都有成熟的唱片消费观念,他们的喜好也是多样的,所以欧美市场是青少年和中青年所喜好的各种音乐类型百花齐放。
而日韩是近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音乐市场。和中国内地市场一样,日韩(尤其是韩国)大龄人群(30岁以上)的人群购买正版唱片的还没培养起来。所以很局限的是年轻人喜欢的音乐。韩国的90年代就跟现在2000年以后的内地市场一样,当HOT等偶像歌手出来以后,中青年消费群体一下子不见了,音乐消费市场主力换成了十几岁的青少年。所以韩国音乐市场要像欧美一样成熟,需要再过十几年,这一批90年代初的十几岁年轻人为人父母以后,才会有像欧美一样百花齐放。
中国的正版唱片市场(在不包括彩铃业务影响的情况下)也是会像日韩这个情况。等这一批有正版唱片消费习惯的十几岁的青少年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并且人均GDP收入到达某一标准的时候,各种细分的音乐风格就拥有了市场。到时市场的主流就不是单一的中性化歌手,而是像欧美一样有男女老少各种年龄段喜欢的音乐,比如摇滚、乡村、布鲁斯等等风格。
当然,正规唱片工业打造出来的偶像跟平民选秀出来的偶像还有些区别的。比如在日韩和港台唱片市场,男性艺人虽然都比较中性化,但是女性艺人却很少像选秀市场一样是中性化。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在成熟的唱片市场,女艺人的粉丝有很大一部分男性青少年,唱片市场的艺人可以非常女性化而有市场,而在选秀市场,女性化的选手就不会太吃香,这是因为选秀女艺人的粉丝大部分也是女性,我在以前论述过,中性化女选手更容易得女性粉丝的痴迷,所以选秀女艺人会是中性化,这正是市场导向的结果。
因为唱片工业是以痴迷性消费为基础的。所以为了迎合这一市场,就必然导致男性艺人向中性化来包装自己。但是,偶像的中性化,会导致全社会的青少年的跟风,导致全社会青少年男性也向中性化看齐。这是一个不件不太好的事情。
我的一篇《快男、好男儿的冠军是谁?》探讨了中性化现象,文章发表后,读者分了两大派:青少年为主的选秀粉丝很不承认我这么说,他们的评论表明他们不认为目前的选手是中性,而都是很正常的男性特性;而另一派中青年则评论选手们是女性化。这证明了青少年对男性的审美观点已经和主流精英定义的男性标准有了很大的差异。
其实人性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一个成熟的社会中,每个特性的群体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宽容,不管是中性、变性、还是同性恋。当然,主流的精英群体还是应该以坚强向上的男性特征为主,否则都是中性化柔弱性格是不利于推动社会的快速进步的。主导历史命运的永远都是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