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铁品牌设计理念与人文自然创新的共融
(2012-03-08 12:08:11)
标签:
中铁置业设计理念创新生态人文自然环保科技智能杂谈 |
分类: 聊不胜聊 |
设计作为一种感觉和一种生活态度,它包含在社会的各种层面和元素里,即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设计可以为生活带来欢乐,而优质的居住环境设计会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城市内外所带来舒适的宜居之处,这种难能可贵更需要建设方的精心策划和孜孜不倦。孜孜不倦在这里寓意为一种精神,它表达建设方为建筑生活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其中包涵于诸多的情感,对建筑产品设计的精益求精,对自然生态的向往,大胆的创新理念,宜居人类安居的规划,使人们更加注重设计对融入生活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融入设计理念所挥发的重要性,在当下诸多的建设方投资的发展方向看,中铁置业可谓秉承对设计走入居家生活理念的佼佼者。多年来中铁置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创新理念和产品设计的精巧规划,得以实现产品和设计的结合,这与国家不遗余力的支持以及设计师和中铁建设方的协同合作都起到了巨大作用。试想一个楼盘的开发与建设最需要的理念是什么?中铁置业以精细的思考抓住了这个问题,强调悉心关注居者的声音,从规划设计、建筑品质到物业服务都将居者的需求放在了重要位置,而实际的产品开发则是要致力于提供真正宜居的“绿色生态人居”之所。
品牌创造源于设计施工精益求精的责任
或许在当下中国大陆市场环境宽松的时代,大多数地产开发企业都能够赚到钱,都可大谈“发展”。但是具体发展是什么呢?当房地产行业面对更严厉的政策调控,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于是衍生出来一个时代概念——“非暴利”时代。对于这个概念的影响,中铁置业贵阳公司总经理董铁军先生认为,房地产市场开始迎来这样一个时代,由于一系列政策及市场方面的因素,将使“房地产”与“暴利”之间难于画上等号,那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值得人们信任的企业,才能称之为品牌企业,才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成长性;同样,值得人们信任的楼盘,才能称之为品牌楼盘。那么,董铁军这样一位中国中铁旗下的“中铁置业”人对市场的深层解剖和理解,我们又回到初次所谈到的发展,而发展所带动的实际意义首先要做到精益求精的责任。也就是说,品牌源于责任,责任源自信任。
在中铁置业贵阳公司的投资开发中,有一个大型居住社区叫中铁·逸都国际,其建设方中有两位出名的人物,他们的绰号分别是“王大改”和“王小改”。“王大改”是分管项目设计工作的总工程师王总,“王小改”是项目设计研发部的女部长王部,巧合的是他们都姓王,同样搞设计。但为什么叫他们这个绰号呢?据说这是源于王总和王部对建筑产品近乎“吹毛求疵”的责任态度。比如在设计规划过程中,A组团一、二期逸院产品地下室方案全部是横向划分,但只是为了赠送的地下室空间更多一些,采光效果更好一些,王总和王部研讨优化方案的图纸就修改了71次,但最终的方案细致到结合地形逐栋分析每户是横向划分还是纵向划分。为了在施工作业中节约土石方的开挖量,王总和王部为A组团35栋标高要不要做结构抬高而争执,两人因C组团总平规划中C3栋大户型面朝路边到底要不要转向内庭的问题而争执,就B组团逸墅产品取消和修改那些立面装饰构件而反复推敲。两人的这种执着精神成为了中铁·逸都国际建设方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很多建设方人员常听到他们在办公室里为某一项产品细节剑拔弩张、面红耳赤。以至于总经理董铁军先生也忍无可忍,“怒斥”俩人是“一对顽固不化的完美主义者”。这样一组“双剑合璧”的搭档,“王改改”二人组的称为实在是当仁不让。
“王改改”组合的意义在于那份执着的理念,那种坚守且近乎苛刻的品质理想。这种品牌源于责任的态度,使中铁·逸都国际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和自我修正中达至近乎完美的境界。品牌创造源于设计施工精益求精的责任,意识到这种源自内心之诚心的责任态度,才会明确发展的目标与创造品牌楼盘对居者信任的取向和价值。
生态园林景观应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第四届亚洲人居住环境国际峰会暨2011亚太城市论坛发布会上,有一项重要议题即城市绿色生态对居住者身心健康及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阐释,这项提议的阐释由世界建筑师协会会长吴国力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来看待绿色生态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从城市生态环境到绿色居住理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色环保和园林景观所体现的实践意义和宜居价值。那么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它需要通过有形的实质性产品才能体现出来,一个优质的品牌居所,在其开发过程中,不但从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精益求精,若想赢得更高的追求,一个优质的社区园林景观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试想在当下繁忙的都市生活重重压力之下,当人们下班回到居家的社区,若能有一处稍事休息的户外空间,绿色生态的园林无疑是最佳之所,这对于在都市繁忙的人群生活来讲,或许亦能起到一种难能可贵的滋润效果。
谈到绿色生态空间,我想到在日本东京有一处垂直花园,这是一幢位于东京某繁华地段处特别的四层建筑。它是日本建筑设计师Ryue
Nishizawa的一项杰出设计,其立于一处面积仅为8×4米的狭窄地块,尤其在两旁的建筑映衬下益显其精小巧致。它最令人感到惊讶独特之处在于其建筑正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门面,并且建筑内也没有一扇扇的砖墙来划分空间。那么设计师Ryue
Nishizawa是怎样利用这样一道独具匠心的空间使其更大程度来实现独特的隐私性呢?他所采用的外观材质均为落地玻璃窗、窗帘和大量的盆栽植物,以此代替了固体砖墙,这种为居住者所营造的独到隐私空间使其生活中近乎于“空中花园”的感觉。而在上层楼的阳台,Ryue
Nishizawa为此铺设了一层很薄的土壤,以此取代地毯或木板,他以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一个普通的家庭环境中,使这样一个家又显得不像那么普通,即使居住者回到家里亦能感受到绿色畅通的心境,这就是设计师所带来的独特概念,让绿色生态融入居所。
香港的“遮打花园”亦是绿化空间的优质示范。它是香港中环地带最具代表性的绿化空间,虽然看似是一座城市中被绿色植被覆盖的生态园林,但这一区域就好比一个大型社区,遮打花园便是这座大型社区中公共空间的惯常风景。现任香港规划师协会会长施倍德(Peter
Cookson
Smith)在谈及生态园林景观对城市必不可缺的重要性时,认为绿色空间对城市很重要,算是市肺,也能够让人休息、运动,是一种很亲密的空间。那么寻求一座城市的绿色空间与城市肌理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施倍德认为,花园是一个链接系统(connective
system),若要谈论城市的公共空间,便要看它是否跟周遭环境“connect”,而遮打花园正是一处成功的典范。同时施倍德也指出,能否“connect”关键,则在于绿色空间(花园)的设计,而其设计主要包含五大元素,即便捷性(accessibility)、空间(space)、包围(enclosure)、植物(vegetation)和水(water)。
那么从一座城市与绿色空间的设计结合运用到一个大型社区与绿色空间融入的理念,亦是有着同样的关联性。绿色花园也是居住产品规划设计中不可缺的一环。试想一幢幢建筑产品与绿化带形成的边界,构思巧妙的包围在生态绿色花园边缘,居住者户外于此放松心情,恍如处身在一个“绿野仙踪”的空间,将外面的繁嚣隔绝,形成一种私密的空间感,这种感觉分外宁静。
生态园林景观融入的设计理念,不光在日本和香港有优质的示范,在中国大陆亦有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模范代表。这里要提到一位园林设计大师袁松亭先生,他是加拿大笛东联合规划设计有限公司(DDON
Associates)的中国区首席代表,这是一家国际顶级园林规划设计机构。那么在与中铁置业贵阳公司合作项目景观的主创设计中,袁松亭先生担当了项目景观的主创设计师,其最出色的一道园林景观是其开发项目中铁·逸都国际的十二棵银杏树。这十二棵银杏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们如今矗立于中铁·逸都国际的主入口,让居住者的感受从进入大门那一刻起便由内心产生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这些银杏树都有四十多年的树龄,其胸径均在45厘米以上,堪称稀有。即今这十二棵银杏树被视为中铁·逸都国际的“门脸”,成为那里的标志性园林景观。
园林设计大师袁松亭为此花费了不少心思。这些“大家伙”并非土生土长在贵阳,但中国西南地区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贵阳却有着极为适宜植被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这座城市里有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花溪),整座城依山傍水而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植被覆盖率位于中国省会城市第一,绿色空间成为贵阳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那么袁松亭先生为寻找他心中理想的园林树木,目光并没有仅限于贵阳这座“林城”,他的视野涉及到更远的区域。最终在园林工程师们几乎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后,其目光锁定在山东省威海的这十二棵银杏树上。但如何将这十二棵稀有的银杏树迁至其规划的理想园林景观中呢?为此袁松亭先生需要给银杏树搬迁做好每一处精细的筹划,由于银杏树的体积庞大,必须采用大型吊车进行360度成树定位,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在吊装种植时,还需要确保每一棵树的角度、姿态、冠状都能达到最佳状态。这项工程需要掌握适合的分寸、深厚的功力及耐力。最初,这些银杏树的吊装工程由现场的园林工程师负责吊植,出于对项目精益求精的态度,袁松亭要求每次吊装完成都要拍一张照片提供参照。先后调了三次兀自不甚满意,袁松亭索性直接从北京飞往贵阳亲临现场指导,他事先知晓贵州雨水充沛,来不及想太多东西,唯一的行李是一双塑料雨鞋。有了这双雨鞋的陪伴,袁松亭坦然自若地站在泥泞的施工现场整整两天,亲自指挥吊车司机将十二棵宝贝银杏树安置到位。在他最后离开现场之际,袁松亭表示中铁·逸都国际算是他最为出色的作品,而这项出色的园林生态景观之作,在第六届中国人居典范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中,中铁·逸都国际凭借出色的园林景观设计荣获“最佳设计方案金奖”,也成为袁松亭先生在国内的一项殊荣。
节能环保与现代科技智能的融合
除了精益求精的设计理念、施工建筑的品质保证和绿色人文的生态环境,利用于科技环保节能的概念亦是决定于一项品牌建筑产品的优势支撑。于是在当下注重能源建设的社会和发展需求中,建设方需要重视节能环保与科技创新对建筑产品未来的功能是否可达到可持续性地存在下去。比如葡萄牙建筑设计大师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他在2004年获得2004FAD建筑和室内设计奖,亦是2011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在他看来,建筑需要有传统与现代智慧的融合,那就是节约不可或缺的能源。这并不是在说建筑模式本身的紧凑简洁是种单调与缺乏活力,它需要运用科技环保的智能手段来做到长远的规划设计。比如设计师德·莫拉最出色的一项作品位于葡萄牙波尔图的波尔图地铁站(Porto
Metro,
Portugal),这项工程耗费了德·莫拉数年的精力,尤其位于波尔图音乐厅的地铁站,其节能理念简单大气,两个巨大的圆形柱子定义了整个结构,真正实现了“建筑总是用尽量少的手段建造”设计概念,其站台顶端的圆形天窗以节能环保的设计将天空拉进地铁站,使地下铁“不见天日”的状况焕然一新。
那么从中国大陆诸多的建设方在科技节能环保的设计方向看,中铁置业很好的把握住且寻求到其自身所能持续性推动的现代化科技智能范畴。如三亚中铁子悦薹项目为了体现节电、节水、节能和治污,并且为实现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结合所降低的建筑能耗指标,三亚中铁子悦薹全面引入了太阳能作为项目未来的主要供热系统。这个智能化项目由技术成熟的“平板承压太阳能集热系统”做为基础设施,同时与建筑规划设计同步并采用“镶嵌式安装方式”,真正实现建筑与太阳能的一体化设计构造。除此,中铁元湾项目设计理念也值得称赞,该项目位于厦门,中铁元湾利用厦门本地靠海资源优势,在其建筑上首创海水源热泵供能的科技环保设计方案。那么海水源热泵系统是什么呢?它是采用高科技能源技术,通过海洋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从而实现建筑室内的制冷采暖,且能24小时提供热水。除了海水源热泵系统这项科技环保技术,中铁元湾项目还实现了采用光导照明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结合到建筑产品设计本身之中,而中铁元湾所采用的这些可持续性存在的科技创新理念,通过传统与现代智慧的融合,使其建筑产品的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它也成为实现科技与自然环保设计构造的成功典范。正如葡萄牙建筑大师德·莫拉认为,优秀的建筑产品就是能让大自然与人文风景、现代科技与节能环保和谐并存。因此,舒适的宜居结构,不单单仅限于室内,除此密度空间,它亦需要周边的生态环境、人文理念、同科技与人戏剧性地结合在一起。
前一篇:从《情欲电影院》看其他引申(三)
后一篇:因为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