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话在逐渐演变

(2007-09-04 15:15:55)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聊不胜聊
 我觉得我这个年代的人,还算是说北京话——尤其那种京腔儿京片儿话保留比较完好的一代。现在小辈儿的,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北京小孩儿,感觉他们北京话说得没味道了,找不出我们那会儿一嘴的京片子味儿来了。现在的小孩儿受港台和日本韩国电视剧什么的文化影响特深,有时候就特爱学着那里的调儿调儿说话,阴阳怪气儿的,什么“是哦”、“好耶”的,特爱加上点儿叹词,真是身在其中自个儿不觉着别扭!
 
我那时候的北京人,大部分还都生活在胡同巷子里,那时候的北京胡同跟现在可不一样,保存比较多,成片儿成片儿的胡同里的孩子基本上一打听都多少见过一面,所以那会儿跟胡同里,恨不得拐了好几个弯儿绕了好几条道的胡同里的人你都能认识,所以那时候胡同里的孩子都特乐意一块玩儿,那种北京的京片儿话就保留还相当好。但现在不一样了,生活质量都优越了,北京又全面对外大开放的,胡同除了几个重点保护区,大部分都拆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我们这一群曾经胡同里长大的孩子也就“树倒猢狲散”了,这么比喻有点儿不太恰当,反正就是那么一意思。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了,都搬到楼房里住了,挨家挨户的谁也不认识谁,也就都不来往了。关键还是现在北京的一拆迁,全都拆往郊区发展了,城里的大部分商品房,恨不得一层十户得一半以上是外地人住着,所以城市间地道的北京话就进一步削弱了。现在连很多住胡同里的人都搬了出去,把房子租给外地人,连胡同里的感觉都不如当年那么有滋有味的纯老北京了。
 
我记得前两天在后海银定桥附近,那块有的胡同正搞拆迁呢,很多老外从那儿过去,胡同的建筑看不见了,用施工用的铁栅栏给围上了,老外就很无奈,敲着铁栅栏跟他的翻译还一个劲儿的埋怨,我听了一耳朵,大概意思是说这些祖上遗留下来的文化也就中国人敢挥之来动之去的,完全给你改个样儿!
 
北京话还特能体现在一点上,就是包容性,来自全国各地的包容,有一些外地的方言,到了北京一改良,又成功晋级成北京话了,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时候繁衍出来的,可它还就真成了地道的北京味儿。有时候我就特感慨,到底是上海话厉害呀,同样做为大城市,上海话一点儿不带变的,还依然跟人民币一样坚挺。
 
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的哥也一度算是“北京一景”呢!你在外地见不到这种情景,就北京有这风格,北京开出租的司机师傅都特能侃,天南地北上天下地的,横着竖着的,政治新闻时事评论全能跟你侃的一溜儿一溜儿的,知道的是中学没毕业,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学中文系里出来的呢,有时候你都怀疑这帮司机师傅有着很高很高的文学天赋,就是没捞着学习的好日子。但是现在这道“北京一景”也烟消云散了,基本上你现在跟北京坐出租车没这风格了,司机师傅都不跟你侃了,赶紧把你拉一地儿撩下,扭头再拉别的活儿呢,没那闲工夫跟你侃。为什么呀?这社会的格局变化太大了,北京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人家司机师傅有那跟你侃的工夫早就拉完两趟活儿了,所以为了在这种紧巴巴的大环境里过日子,北京的哥也都转变了,这个曾经的“北京一景”也就消融了。
 
北京话有时候特能体现出一种北京文化底蕴的味道,但是这种底蕴现在看起来有点儿不太妙。有些北京话还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演变中,比如我跟你关系非常的要好,这话用在我那时候的北京人,我们都是说“咱俩关系特瓷”,瓷就是“瓷器(xi,轻声)”变出来的。后来好多北京孩子“瓷”不会用了,都说成了“咱俩关系特铁”,铁就是一句外来语,出自东北话哥们儿之间说“铁子”,跟北京话的“瓷器”一个意思,到了北京一改良,就变成“铁”了,就成一句北京话了。现在更小一拨儿的北京孩子连“铁”也用不出来了,直接就标准话成了“咱俩关系特好”。通过一些小细节,你就能感觉到很多北京话在一点点的演变着,演变到后来,越来越接近标准的普通话,也就一点儿北京味儿都没有了。
 
有时候我想,其实中国语言里,最没有人情味儿的,就是普通话,因为它太标准了,很多的意思表达出来就没味道了,特别苍白,特没趣味,纯粹就是一种为了方便听众的直白表达方式。所以我今天来说的目的,如果你是北京人,没别的意思,就是希望咱北京的兄弟姐妹们都发扬一下北京话的幽默调侃风格,别搞到以后北京话说出来都跟标准普通话似的,一点色彩风格都没有了。但是我觉着有点儿玄乎,尤其是现在的北京小孩儿,都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大楼房里,很少有跟胡同里流窜的了,在加上外头一个劲儿的宣传着学普通话讲普通话,所以部分北京话的消融看来是有点大势所趋。而且还有一点,北京人现在很多都拆迁到很远的地方了,不像过去都集中在一片儿片儿的胡同里,所以北京话的味道在城市里的感觉真是没那么强烈了。
 
最后照北京人倍儿有总结的习惯,我也跟这儿总结一句:如果说上海话是有点儿“铿锵玫瑰”的感觉,北京话倒真有点儿“昨日黄花”的意思,依稀像老北京的胡同,味儿都淡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消烟洗礼
后一篇:沦陷鸡蛋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