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技沃顿商学院谷歌地图高德纳美国乔布斯iphoneugcit |
分类: 新媒体 |
http://user2.55.la/user_pic/bannerpic/2008/05/13/00/67004.gif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对外宣布,将在今年6月推出的iPhone最新软件将会使得该设备更吸引公司客户。3月11日,甲骨文公司推出了客户关系定制管理软件,这套软件模仿了当下十分流行的社交网站Facebook,将员工个性化的谷歌或雅虎网页整合进来。4月8日,IBM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混合型”软件,将公司软件与如谷歌地图(Google Maps)这样颇受欢迎的消费者软件整合在一起。由此我们看到一个趋势:公司用技术和消费者技术正日趋融合。
公司和消费用功能之间的差别不断模糊,这是高德纳(Gartner)等技术研究公司和微软等公司的高管所提出的软件“消费化”。软件消费化就是指消费用技术—例如社交网络工具、用户自创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和wikis,一种允许人们可以集体创作内容的网络软件——越来越被美国企业界所接受。这些以前为消费者所用的功能加快了软件开发进程,有利于公司共享知识,跟踪项目进展,并能使得公司的信息系统更方便地为员工所知。高德纳公司分析师史蒂夫·普兰蒂斯(Steve Prentice)指出,目前的创新都来自消费者和他们所喜爱的技术。“消费者越来越占据主动地位。他们引导着技术发展的趋势。他们打破旧有平衡,并影响新的权力平衡,”他强调道。
沃顿商学院专家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近些年来消费用技术已经开始向公司所用转变。而这一技术大潮的背景则是,素有“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之称的、痴迷技术的新一代年轻人开始陆续步入职场,不断降低的技术成本,以及借助网络功能快速创新的实际需求。但是,对于传统的公司技术部门来说,消费化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命题。以往,公司就能一手包办定下工作所需软硬件的功能。现在,随着员工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技术选择过程注入了越来越浓厚的民主气氛。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大卫·许(David Hsu)指出,技术不再被严格分成消费用或公司用。“消费用途或公司用途最终将会融为一体,两者间的差别将会消失。”
不过,眼下这种消费用技术向商用技术渗透的现象能否成为美国企业界中长期趋势,仍有待观察。一些技术,例如,Research in Motion公司推出的黑莓手机(BlackBerry)本是主攻公司市场,结果却在消费品市场大红大紫。体积小并且“超轻”的笔记本电脑同样出身公司使用,却在消费品市场开花结果。“市场中此消彼长,以前,创新在公司所用产品中出现,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消费用技术开始成为主流,”沃顿商学院法学和商业伦理学教授安德里亚·马特维辛(Andrea Matwyshyn)指出。
技术公司的高管认定当下是消费者在做主。“公司内人们相互沟通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鲍尔默(Steve Ballmer)在3月6日拉斯维加斯MIX08会议上指出。“我们发现即时通信用途越来越广泛。总有一天,公司内部的电子邮件将成为非主流。”消费用技术为公司所用尚处“早期,”鲍尔默补充说,并强调会在如服务器软件SharePoint等软件产品中添加用户友好工具,使得公司可在内部共享信息和文件。
“我们发现,两类(消费用和公司用)技术正在逐步融合,原因是两类市场的需求正在趋同,”沃顿商学院运营和信息管理教授克里斯蒂安·特尔维施(Christian Terwiesch)指出。例如,公司员工希望公司所用技术能更加用户友好,例如公司内部的搜索引擎,要像谷歌搜索引擎那样的好用。
留个好印象
公司用和消费用技术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模糊,究其原因,是个人生活与工作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沃顿商学院技术部高级主任肯代尔·怀特豪斯(Kendall Whitehouse)强调,现在的员工很多会在上班时间忙私活—如在YouTube网站上观赏最新的视频录像或在网上购物——但又经常将工作任务带回家。正因为工作和生活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员工在技术选择方面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企业不再是技术服务的唯一提供商。人们会快速接受那些更方便易用的软件。” 怀特豪斯说。所谓简便的软件,往往指的是如谷歌地图、雅虎财经(Yahoo Finance)或微软的Windows Live email这类在线免费服务。
市场学教授彼德·费德(Peter Fader)同意上述观点。“IBM和甲骨文只是在对消费者行为变化做出了反应,”他强调道。“社交媒体——比如人们在Facebook或Myspace 上分享信息——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功能。这就是技术演化的一部分。”
对于技术公司来说,眼下这股消费化的潮流意味着机遇。3月6日,乔布斯宣布计划让iPhone对于公司客户更具价值。新的软件升级后,iPhone将会与微软Exchange 公司电子邮件系统更紧密地对接起来,并将拥有更多安全性功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失窃。
苹果的策略:希望消费者能在工作中使用iPhone,并要求公司提供与之匹配的软件环境。一旦公司接受iPhone之后,以后可能会更倾向于添置一些苹果Mac电脑。太平洋王冠证券公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分析师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在研究笔记中提出,“iPhone有可能成为苹果公司第一款拥有上百万公司用户的产品,这种积极印象将会刺激市场对其Mac电脑的需求增长。”
费德称苹果的这种战略是“撇脂—渗透战略”。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宣布推出新产品,先从紧追潮流的消费人群身上赚足油水(撇走肉汤上的油水),接下来希望追赶潮流的人群能将苹果的新产品推广到更广阔的人群身上,并带来更多的市场需求。
管理挑战
这些新动向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挑战。公司是否会允许员工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电子产品?会不会对某些网络工具设限?消费用和公司用技术的界限模糊,会带来什么好处?会对生产力造成何种影响?
公司正在积极考虑上述问题。特尔维施教授指出是技术的定价决定了公司将越来越多地面对员工推动的技术选择。“我认为这种(消费用技术和公司用技术的)融合很大程度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快速贬值的共同结果。技术变得越来越廉价,致使消费用模式和公司用模式之间的定价点几乎大同小异。” 他补充说,随着公司/消费技术差别越来越小,公司应试验新的运营方式。
事实上,高德纳公司预测,到2011年,所有信息技术方面的开支中,有10%将来自员工。换言之,员工将会自掏腰包,带着他们喜欢的技术—笔记本电脑、iPhone之类—作为劳动工具入职。另据高德纳公司预测,到2015年,员工将定制90%的工作技术。
许教授已经是这类新型员工中的一员。他选择iPhone而非当下流行的黑莓手机。员工这样特立独行的选择,会给很多公司带来很大的迷惑:公司应多快接受一种消费者技术?“对于某些消费者用途功能,公司恐怕要更快地接受,”许说,强调任何新生的消费用技术都能或多或少带来实际的商业好处。
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消费用技术,但是某些行业—例如急救、销售和市场营销公司—会发现用这项技术能十分迅速地找到某个地方。“这将带来提高生产力方面的好处,”许说道。但是,并非所有的公司都应该接受GPS技术。“这里有一个适用程度的问题。你必须监管你的生产力。”
面对消费用技术,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管理这些技术既保证其功效,又不会损失工作时间或金钱。高德纳于11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80%的公司认为社交工具对其业务是重要的,但是还是有36%的受访公司会禁止员工在上班时间登陆Facebook网站。
大多数沃顿商学院的专家认为良好的管理技巧——对员工进行职场规定教育和对生产力的监控——远胜过粗暴禁用某种技术。“如果员工需要能上网的手持设备,这样有可能提升他们的生产力,这些新技术可以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都更为有效。”怀特豪斯说。
费德还提出另外一个额外的好处:引进新技术的员工,可能会主动发掘对该技术的创新运用。“公司正在鼓励员工走出去,做新技术方面的调研工作。这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
安全问题
沃顿商学院专家指出,尽管运用新消费用技术能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是安全问题始终是公司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马特维辛教授指出安全问题是妨碍公司采用新消费用技术的顾忌。那如果消费者将消费用设备带到工作环境中,而无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那该怎么办?与此同时,消费者自身并不关注潜在的安全漏洞。“消费者已经成为(引用新技术方面带来的)安全问题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说。“一般的消费者对此往往认识和经验不足。所以提升消费者对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至关重要。”
所有与网络相关的技术—无论网络功能还是无线设备—都需要从根上解决安全问题。“新产品中一项越来越值得关注的功能,就是从初始状态开始就要保证安全性,”马特维辛教授说。他认为苹果公司大大提升iPhone的安全性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怀特豪斯同意这一观点,安全问题是公司用技术向消费用技术演化的技术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尽管对于公司IT部门来说,尽快吸纳最新的消费用技术,会带来更好的效率和生产力,”怀特豪斯说。“但是,他们更关注员工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公司的安全。公司的IT部门需要谨慎平衡消费用技术创新与企业安全之间的关系。”
最后,马特维辛教授补充道公司用技术和消费用技术合二为一是一个趋势。“现实中,工作环境和个人生活间的区分不断被打破。不过一旦这两个世界开始合二为一的话,恐怕也无回头的可能了。”
来源: 宾夕法尼亚大学 沃顿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