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上午好,我很高兴在我们商务印书馆百年老店的论坛上,讲讲我们的出版工作向数字出版转型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今天我想围绕数字出版和按需印刷介绍一下我们的想法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一个讲按需印刷的关键问题。第二个就讲一下我们了解到的国外的数字出版的情况,第三个我们下一步怎么设想,怎么推进我们国家的图书的数字出版。
数字印刷已经发展很长时间了,就我们出版社来讲,我们第一次接触数字印刷是在1993年,是由于我们的专利文献品种太多,大概有四万种。但是销售量每一个平均的销售量不足一百个。到今年每一套专利文献是五十万册,所以用传统印刷的办法根本不可能,我们当时接触数字出版是我们现任的知识产权局的局长,他到德国去访问,看到数字印刷的设备,非常适合页数非常多,印数非常少的机器。我们当时买的第一台设备1993年,国内第一个引进15万美元。把我们文献出版的问题给解决了。
解决了以后,我们销售商很会做生意,还把一些市场介绍给我们,我记得我们签的第一个单子是爱立信印的小册子,内容非常多,我们单子的合同是一百万块钱,每印一面当时的价格是六毛钱,成本差不多是一毛多一点。所以这个当时数字印刷很少,解决这个问题是很难的。很多资料都没法做,要求质量比较高,等于这个设备我们很快就收回了成本,也有了所谓的第一桶金了,但是用这样的价格来出版图书是不可想象的。
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成本是怎么构成的?这是决定我们数字印刷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数字印刷的成本和传统方面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人工费、厂房,水电啊等等。有两个因素是独特的。一个就是设备,数字印刷的设备通常使用者自己维护不了,需要经常有一些小的零件需要调整,这些零件都需要进口,我们这样的单位想大规模完全自己维护也很难。另外要培养一些工程师,所以数字印刷通常采用的办法,我们购买了一个设备,他跟你签订了一个按张收费的协议,按照你走了多少页,A4多少纸,怎么印,收你多少钱,无论成功与否,这个钱都是要收的。这个维护费通常是两分到三分。
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设备的折旧费。因为数字印刷采用高技术,或者是计算机为基础的设备,所谓技术的发展,五年之后虽然有竞争力,但是维护成本啊什么的,所以通常有效的使用时间是五年。在这五年中,就要有效的运用这些设备,就是一定每天开通时间是16个小时以上,你要开满,这样才能把设备维护费分摊到这里。如果开不满,这个成本当然高了。如果开不满,这个维护费就是会迅速的提升。
所以这几项成本加起来就是五分五到六分,这个就是数字印刷的基础。所以数字印刷的成本很高。我们现在推出的服务是一块四毛四,在完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能降到一半,也可能采取其他的措施,也可能。也有一个统计,过去几年以前一个学术著作在国外,平均的印量是一千五百册,现在平均的印量只有四百到五百册。但是数字印刷的成本是有几个特定的因素的,它再下降比较难。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使数字印刷设备发挥充分的效率?维护的费用降低?使它的成本尽量的降低,这样才能有的推动数字印刷。
我们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就是必须规模化来生产,如果是小作坊的做是不可能做的,会有很多的问题,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不可能详细的解释了。
2005年我们专门到美国考察了美国的数字印刷情况。去了美国最大的发行商之一。他是发行商投资建立的一个数字印刷,就是闪电印刷公司,很多资料都说数字印刷是从闪电印刷公司1997年开始的,很多资料都这么说,这个公司在田纳西州,他的经验,他们从97年开始到2005年,七八年间发展的非常的迅速。
到2005年,它达到了每个月印量七千万印。他说到六千万印就可以有,就是它想使他发行的图书不断的发展,它的经营模式是和美国3200家小出版社的合作,有人买书,他就印,他印完以后把发行费和印制费留下,合作的非常的顺当,我们还到了贝塔斯曼的印刷厂,他给我们提供的是六千万印,他们当时也是六千多万印,这两个厂都有六条滚筒数字生产流水线,他们最近两年发展非常的迅速。这两个说明数字印刷到图书出版的时候,要规模化经营。
第二个特点就是实现自动化管理系统。我们想象数字印刷一个设备,把图书电子化,把它转化成标准的格式,传输到设备里一印,但是要考虑到成本的问题,考虑到出版的问题。每一个品种可以印几册,但是总体要成千上万册才能印。比如一个单材的设备,如果没有一个系统,如果想把一本书印一本的话,先把电子书传输到计算机里,实际传输的时间比你印刷的时间还要长。还要做类比,还要做准备,所以这个时间比较长,所以没有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数字化可以作为演示,作为展览,但是规模化的生产很难实现。
我们实际上理念上一册起印,但是在操作中,还是要把它合并合并,因为这样比较省事啊。我们到美国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看了他的生产线,我们当时用的是单张纸的设备,美国是连续纸的设备,那个设备可能十米长,你一停下来,这个中间的十米就浪费了,我们问他,你这个图书假如不同的客户一共要一百本,你怎么印?你是一个一个的分开印,还是要积累起来印?
他们告诉我,他们根本不依客户的需求,这个客户要这本书,十几本书是连续的,每一个客户是一个分组的任务,就是这样,完全不同的内容,可能这本书就印一本,那本书就印两本,靠的是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把所有图书的数据传到数据库里,这个数据库提前做好准备,然后按照自动化的管理办法,分别发到六条生产线去,只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所以把客户需求的数据及时的发到自动化管理系统上,让机器不停的运转,这样才能降低成本。
而且在美国有一个特点,就是传统印刷的图书和数字印刷的图书定价是一样的,因为平均的书价比较高。根本不需要区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所以这两点启示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深。我们觉得要发展数字印刷,那种小作坊的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的系统。
所以我们回来以后,和新闻出版署也汇报了一下,因为我们也有一些专门的基础性的东西。所以我们抓紧时间在易庄开发区投资建设了工厂,大概七千到一万平方米,把数字印刷的设备集中起来,建立了系统,另外引进了国内第一条连续的生产线。我刚才讲的成本,就是设备折旧的成本,和维护的成本,会低到一分五吧。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和各个出版社来合作,来推动数字印刷的发展,我们觉得在中国这样的条件下,发展数字印刷有它的优势,也有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设备和消耗材料目前都要靠进口,设备可以争取免税,但是消耗材料有17%的增值税,所以我们实际的价格比在美国还要高。所以这是我们发展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努力了,我们了解到现在对原版书,断版书的需求是非常多的。
我们觉得,建立起这样一个机构我们是以公司的形式,应该是为各出版社来服务,将来也可以考虑大家合作,建立起来有一定规模的一个平台,这样推动原版书,断版书的发展,因为我们现在了解市场对这个需求应该是很多的。特别是断版书,我们对建国以来已经出版的140多万种图书进行了筛选,我们现在又搞了一个中文图书的核心图书的推荐工作,现在已经接近完成了,大概有几万种书。
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图书馆,对这些书有需求,但是几万种书,每种书需要几百本,也是很大的市场,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当然这个工作怎么推动?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著作权的问题,专用出版权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和商务印书馆,和其他的出版社,积极合作推动,推动我们国家的数字印刷的发展,我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