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恨歌》上映之后,我接受了很多媒体的访问。被很多次问到同一个问题:是否有上海情结? 我想大家主要好奇的是我是一个山东人,怎么就能操着南方普通话去演出了一个上海滩的大家闺秀。
开始,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笨的问题。为什么能?怎么做到?我想我只需要回答:我是一个演员!为什么演的象上海人就一定要有上海情结呢?
但当这个问题被每次问到的时候,我猛然才意识到, 这种情结不但存在, 而且还很有渊源。 其实很多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上海情结,就在你愿不愿意承认或者有没有留意到。
小的时候, 在济南,我家住的那个大院里,一直有一家上海人是很受瞩目的. 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女儿. 他们家里的摆设, 他们的穿着…..总是莫名其妙地吸引着大家地注意力. 两个女儿拿出的大白兔奶糖, 上海饼干, 还有可以涂在指甲上的红红的指甲油, 更是诱惑的我跟她们成了死心塌地的好朋友! 每次我们一帮小孩去她们家玩, 总是看到阿姨永远穿地很整齐, 头发梳的很干净. 不怎么跟我们说话, 却也很和气. 偶尔跟她的孩子们叽里咕噜讲几句上海话, 让我们觉得既有趣又有距离. 那会儿我就是觉得他们跟我们北方人不一样. 也很想做一个上海人! 每次总爱看她们家里墙上挂的那些上海亲戚的照片, 每次总在想, 他们怎么穿着那么时髦的皮鞋? 那么笔挺的大衣? 跟我们那么不一样的感觉和表情? 上海, 那个时候在我看来充满了魔力…….
还能记得我二姨被单位派到上海去学习时, 她兴奋的样子. 回来带给我们的上海毛衣, 被我一直穿在身上炫耀是上海货. 每次爸爸出差, 总是盼他能去上海, 能带上我……说的这些都是八几年的事情了.
后来我第一次真的到了上海, 有幸住在愚园路一个老上海的洋房里, 我才见识到了什么是弄堂, 什么是天井, 什么是拥挤, 什么是上海人的生活…..外滩 黄浦江 法国梧桐 弄堂里的老房子…….带着我小时候的憧憬看不厌, 走不烦的踏遍了这个美轮美奂的城市. 我知道了, 这是我总也了不尽的上海情结……现在想想那是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了.
就连我都差点忽略了这内心深存的上海情结, 那现在的人还会有吗? 有趣的是, 在不久前跟一个西安朋友聊天时, 他告诉我, 他五岁的女儿从不承认自己的老家在陕北, 而说自己是上海人.
童言无忌, 我开心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