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月十五有感

(2009-10-04 09:03:31)
标签:

文化

    己丑八月十五,云锁广寒,烟蔽玉兔。周围水泥物重重叠叠,霓虹灯光怪陆离,看不见月.

   月亮已成碎片,有福的人拾到一片,无缘的只好对着窗户外面的摩天大楼发呆。

   想我少年时光,每当农历十五,明月领导中国,人间真个是李白写的: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过去以为,沧桑巨变,改天换地,只有仙人才能看见。现在发现,我们已经成了仙人,什么变化我们没见过啊!

     想起古代中国那些吟咏月亮的诗歌: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多么自然 清新!

     这是王维《辋川集》里的一首,我20岁的时候,在一个叫花箐的地方住,那是我的“匡山读书处”,每天吟诵《辋川集》,刻骨铭心,总觉得大师就住在对面的山谷。

    我曾经有一首诗,写的是拜访王维,找不到了。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多么大气雄浑!只能跪下。

     我21岁的时候,第一次离开云南,顺江东下,那时候人们首次远游,都是选择北京。我却因为受古代诗歌影响,要走李白的路线。我和三个朋友坐火车,夜里就睡在火车的甲板上,到重庆买了四等舱的票,顺江东下。此行不虚,李白杜甫诗中写的那些,都一一得到落实。

    我在夔门感受到杜甫诗歌的伟大意境。当时我在从重庆驶往南京的轮船上,在高山峻岭中长大的人,忽然间,高山消失了,无边无际的平原展开在黑暗河流两岸,灯火稀微,苍茫、辽阔、平静,孕育着。在黑暗里,在永恒的星空下,无边无际。我的心灵世界猛然间被打开。看见平原上的万家灯火,一种悲悯之情充满我心,顿时热泪盈眶。古代中国诗人都喜欢在大地上漫游,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是为了养浩然之气,关在书斎、电脑里是养不出浩然之气的。文明必须为一代一代的诗人保管着大地,没有大地,浩然之气也就不存在了。看不到“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的世界,又怎么会诞生杜甫、李白?沙漠国家没有李杜诗歌,就是大地不同。我青年时代从未怀疑过,只要有一天顺江东下,就会像古代诗人一样,再次领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大地不朽,它总是在迎接它的诗人,像迎接第一位诗人那样。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多么自由、多么洒脱!

    苏轼是我心仪的另一位诗人,他直接给我用白话写诗予许多启示,白话在某种方面,其实是词的展开。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李白
   每次读,都有魂魄被摄的感觉,这种伟大的孤独在世界诗歌中是第一的。西方诗歌从来没有抵达过这种境界。

   古代中国诗歌,在我心中唤起的是一种宗教感情.这种宗教感不是在教条中获得感悟,而是感悟到大地的伦理力量.

    我青年时代,迷恋古诗,每天背唐诗三百,读佩文韵府。古诗在我故乡昆明,其实不古,就是我生活世界的写照。月光是每家天井里都有的。对月独酌的事我也干过。此前,经常在广阔的月夜吟咏这些诗篇,当场细细体味,如今只能在文字中念想了。“国破山河在”,幸甚,我们还有汉字。有人说,世界广大,有月的地方多的是,可以寻得的。但想想看,这些咏月的诗,哪一首不是在原地,在自己的家园中得的灵感。那都是“床前明月光”啊!别处寻来恐怕就不是这样了。有一年中秋,我在美国的阿巴拉契亚高原,明月当空,我感觉是在月球的表面,自己像个宇航员。

    这些诗有个共同的信任,就是对大地的信任,对地久天长的信任。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我这个时代是不信的,月亮也是日异月新,人们热衷的是新的登月计划。谁还相信月亮里有广寒宫,住着玉兔、牛郎织女?我小时候是信的。后来科学告诉我,那是谎言。所有的诗都是谎言,所以你怎么写都可以,无须证实。柏拉图讨厌诗人,就是因为他们妖言惑众。虚构其实很容易,因为无法无天嘛。在古代不行,道法自然,诗人得有大地这个证据,得顾及人们的经验。一味野怪黑乱、自我戏剧化,宣传自我小真理的东西传不下来。魏晋,传下来的无非是些乖戾狷狂的行为,诗没有几首记得住的。很像今天,闹闹也就烟消云散了。

    诗无邪,这个邪指的也是你不能虚构,天人和一,你的诗得有大地、经验的证实。证实不是实证,这是中国诗歌的微妙处,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想象不是虚构,想,但有象管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今夜,赋得一首。

 

雁下南山驿

龙潜泰山东

明月一到尘埃尽

道法自然 

开光明是非

万户动容向长空

在泽有渔船

在陆有黎民

在堂有祖母

在野有先公

遍身罗衣者

折腰向月饼

天涯沦落客

临窗泪沾襟

君莫愁

独酌自有太白陪

大烛猎猎一时雄

月明千古穹窿

宇宙只此一轮兮

多情唯我族中

菊花黄

恩怨泯

酒三盅

 

己丑八月十五,十六再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女同学
后一篇:近作:拉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