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司马ta遇见韩寒》:所有的尝试都是浮云
(2010-11-22 13:57:34)
标签:
阿顺黄盈话剧韩寒娱乐 |
分类: 文娱 |
首演结束那晚跟黄盈通了半小时电话,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问戏怎么样,而是直接说这回排得有点仓促,临演出前十天刚推翻了之前“挺商业、不真实”的那个本子,重新架构了一出戏。我笑说不用辩解,首演合成情况确实一般(据说接下来的几场效果好了很多),故事被严重削弱,有点纪录片的感觉。然而每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生活中的心酸,很多人被感动,很多人说这才是赤裸裸的生活——黄盈就是想要这样的回应,很多人满足了他,但我知道他心里也清楚这个戏其实有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
《当司马ta遇见韩寒》,算是今年话剧市场上不错的戏了。讲述80后职场小白领的故事有话题,台词也巧妙揭示了生活中那些或明或暗的酸甜苦辣,舞美设计相对还算有创意,演出前后的各种抽奖也足够观众值回票价,它不难看,但也说不上多精彩。
近期电影圈有个热门段子:“有个影评人叫‘交口’,他看什么片子都称赞。” 当“影评”成了“宣传”,影评人都面目模糊为“交口”,电影口碑失信,不再成为观众走进影院的参考,折损了国产电影的集体信誉。而剧评界这种现象也一点儿不少。这是个得罪人的时代,但我想作为朋友,尤其是对于如今青年戏剧导演里面才华横溢的黄盈,在其作品上升期,他从来不缺褒奖之时,理应有更多冷水泼出来。
对黄盈要求更多,还因为如今戏剧界实在拿不出来撑大剧场的青年导演。黄盈之前的《桃花女》在首都剧场演出,首次尝试大剧场,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回的“司马ta”,在舞台呈现上有了明显进步,但当剧中无数小细节出现时,看过黄盈之前作品的人肯定都有同感:这是一部风格明显的黄盈作品。而他注重小细节小感动的小格局,在大剧场大题材下,拼接得有点捉襟见肘。在一个纯叙述体的文本下,黄盈还没有找到一种方式将其内容完美呈现出来。他每次都想“一戏一格”,尝试是好事,但此次尝试大剧场“司马ta”,跟“真实性”的尝试无关,跟风格尝试无关,有直接关系的,是这本来就是个巨大的植入广告式的命题作文。所有的情怀和感动都是在“命题”之下进行,缺乏神来之笔也便可以理解。
黄盈的戏向来让人喜闻乐见,那些源自生活的细节在他小剧场的舞台上总能生龙活虎。那些游离在生活之外的尝试就让所谓的先锋戏剧去搞吧,作为一个有市场潜能且还有情怀的戏剧导演,黄盈的未来应该是人们进剧场看这个戏是冲着他,而不是因为韩寒的噱头。
阿顺
【在纸媒上发的有删节,怕有歧义,产生误会,再发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