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甸园(作者:腥红的)

(2006-03-08 11:53:21)
分类: 品文
    公车站背后有一块绿荫球场,铁围栏里年轻的男孩子们穿着白色和红色的球衣奔跑、拦阻、传带、停射。球场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却设了四个球门。球门新漆了白油漆,草地新刈过,溢出新刈后的腥味。生命也许是有等级的,至少是有界限的,绿色的血和红色的血,草的血、兽的血、人的血都带着腥气,带来的感觉却不相同。
    “嗅觉和其他感觉的主要差异,就是嗅觉感受的最终解读区在脑中和情绪、情感及行动有关的区域(例如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下视丘和大脑皮质右半边),因此气味感受常会造成相当直接的行为反应。”这段话出现在《嗅觉符码》一书的第六章,书由三人合著而成——荷兰乌特勒克大学心理学教授派特·瓦润,生物学家安东·范岸姆和独立心理学家汉斯·迪佛里——从名字看来,他们有着不同的国籍,是因对嗅觉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书从嗅觉简史开始:柏拉图谴责香水,认为它使人显得柔弱,苏格拉底则没有那么教条,他觉得气味反映一个人所属的社会阶层,具有情报上的价值,更多的哲学家以忽视的方式对嗅觉表达态度,——情绪和身体不应被过多提起,人类的理性才是进步的动力。
    相形之下,作家们对嗅觉更为着迷,“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马尔克思以这句话开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联想起《百年孤独》视觉场景式的开头,同为回忆,被评论家们称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却是在嗅觉的控制下开始的叙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嗅觉呢?马尔克思在针对此书的访谈,《我想抓住读者的心灵》中向记者描述他对爱情的观察“至少在加勒比海地区,爱情一向是受压抑的。”苦扁桃的气息修筑了从嗅觉通向心灵的秘道。
    同样是嗅觉,到了德国作家帕·聚斯金德手中则有了德国式的量杯作风,《香水》中的嗅觉是可操作的,失去了拉丁美洲神秘作风的嗅觉更为直接,却非更为有力。小说的最后一章,主人公手里握着从少女的头发中采摘来气味集合制成的香水,“他心里想,谁也不知道这香水有多好。谁也不知道,它是如何精心地制造出来。其他人势必屈服于它的作用,他们根本不知道,对他们产生作用并迷惑他们的是一种香水。”嗅觉一但脱离神秘不可知的范畴就成了控制的暴力,而这种控制对拥有它的控制者意味着“唯一在任何时候都认识它的真正美妙的人就是我,因为它是我亲自创造的。同时,我是它无法迷惑的唯一的一个人。我是这香水不起作用的唯一的一个人。”主人公格雷诺耶的痛苦表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可视的控制与不可视的神秘是一对多么矛盾的兄弟,人类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法控制而痛苦,却难以认识到使他们免于毁灭,避免痛苦的唯一途径恰恰是对现实的无力控制,对神秘的尊重。
    聚斯金德也对这种气味赋予了“爱”的意味,“这种威力比货币的威力、恐怖的威力或死神的威力更强,是可以促使人们产生爱慕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若隐若现的嗅觉大白于《香水》,按照中国人的说法,马尔克思和聚斯金德对嗅觉和爱情之间关系找出了一阴一阳的阐释方式。
    这里也许可以提到第三位作家和他的作品,“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日本作家川端康城所写《伊豆的舞女》,这是开头。用上“也许”一词,是因为下面的内容或许真的要凭鼻子来鉴别,而各人的答案确实不同。弯弯曲曲的山路通到岭上,茂密的的杉林,骤雨突来,最先抢夺环境的就是雨点打出的衫树的青味,而这种气味也正是年轻的舞女的气味,是小说的气味,连“伊豆”二字也在散发的青味。日本人的体味较之拉丁美洲、欧洲人轻,这使得色彩、形式常成为最先被关注的印象,其实轻并非比浓郁欠缺影响,古诗中所言“随风潜入夜”,东方“潜”式的嗅觉倒是更为宽大的托底。与《伊豆的舞女》相比,《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嗅觉与爱的关系又可视之为阳,川端康成的嗅觉是更深彻,不显于字面,整篇小说算是显影液吧。
    而马尔克斯未必意识到的是,冰也是有气味的。中国体育明星杨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谈起她为什么在阔别冰坛多年后,从美国返回。她说起在美国的一个小镇,十一月的天气,空气中忽然浮起不同寻常的味道,她猛地记起,呀,是这个味道,以前每年这个时候就是我“上量”的时间。那是空气达到某一温度,云朵在空中孕育,水流在地面等待的气味,再之后雪花将完美地结合冰面。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抛开诗意的解释,《嗅觉符码》一书的第五章《嗅觉与记忆》对杨杨和奥雷连诺上校的行为有更平实的展示。我们的鼻子约略可以辨别40万种已知气味中的大多数,大致可分成令人愉快及不愉快两种类,判断时我们会设法辨认物质的来源或本质:然而一般不会有正确的结论。
    当我为青草的刈味迷惑时,一群从右方走来的小学生穿过嗅觉,撞进这个下午。准确地说是一个小姑娘,她穿着校服猛地向侧一跳,象是在原始森林中避开危险。接着一个高大年轻的黑人从左边进入视线,小姑娘是在躲开他,而他们之间尚有三到五米的距离。小姑娘的行为无可指责,从她跳开的步伐看几乎可以肯定是出于本能。
    《嗅觉密码》的结语这样写道——“所有感觉中,嗅觉恐怕最能满足感觉的基本功能:能清楚地区分“我”和“非我”、“有关的”和“无关的”。在这样的过程中,犯错是必然的。虽然嗅觉器官倾向于出错,而且某方面来说对错误的感受比其他感官更主观及坚持,但不管人类或动物都令人惊讶地发现其对来自嗅觉的讯息如此信赖,很少怀疑。
    “怀疑”是智慧的象征:当我们犹豫时,会因疑心可能有例外而将原本要遵守的规则暂时延后。只有通过怀疑,才能明白不是所有带着黄黑斑纹的飞虫都是黄蜂,然后才能注意到飞过眼前的是一只奇特的野鸭。“
    看来凭着嗅觉、凭着以嗅觉为统领的安全系统很可能错过天地万物的一多半——苦扁桃并不总意味着情场失意。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在英文中,这里有一个使动用法,“So God blessed the seventh day and hallowed it”hallow,使成为圣,词根Hallo(Hello ,hullo),意思是:喂!你好!
     那个穿灰色运动服戴灰色棒球帽的年轻黑人施施然从小学生中穿过,对他们说:“Hallo!”,孩子们楞了楞,有两个,后来是三个回答:“Hallo!”——这是我在2006年2月21日下午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文章引用自:http://www.qingyun.com/dbbs/pinwe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