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俄罗斯15-冬宫】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2018-10-26 19:56:50)
标签: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吐鲁番绿洲

高昌回鹘国

佛说法图(誓愿图)

分类: 博物馆系列
http://s3/mw690/001kl3gtzy7oHvK3awOc2&690
《佛说法图(誓愿图)》(局部)

新疆吐鲁番、库车、和田等地,都是佛教传播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中佛教洞窟的建造规模、工艺水平和延续时间,甚至不亚于敦煌,但是研究、保护及受关注程度,远远不如敦煌。说句诛心的话,敦煌真得感谢王道士愚昧无知的伟大创举!至于我自己,也是从冬宫回来之后,才开始初步了解敦煌以外的西域佛教遗存。

冬宫展出的新疆佛教壁画,主要是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和库车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无论天朝人民有多少不甘,丝路早期最好的佛教壁画和文物遗存,都必须到各大列强的博物馆里才能看到,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壁画,100多年前就被以“科学考察”的名义倒腾出去,成为研究对象精心保护,虽然割纹尤在,画面依然光鲜亮丽,而它们的“家”,有的杳无踪迹,有的曝尸野外,或被风沙侵蚀、被黄土掩埋,已经鲜少人知道。

吐鲁番的石窟寺群多达十余处,合称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冬宫三楼,克孜尔千佛洞,小乘佛教,犍陀罗艺术风格),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曾经是高昌回鹘国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04年至1913年间,柏孜克里克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

http://s5/mw690/001kl3gtzy7nHX3lh2Y64&690
《佛说法图(誓愿图)》,11世纪。

高227厘米,宽370厘米。中央为佛陀立像,微侧身,前后有菩萨弟子多人。左上部画着一座中国式楼阁,可见唐代以后,吐鲁番一带的壁画深受汉画影响。据说,这是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壁画最常见的一种说法形式。

当时在供养人捐赠的壁画中,最广泛和最受欢迎的是,基于普拉尼德系的画。“普拉尼德系”,梵文意思为“誓愿”,这是跟随佛陀的承诺。佛陀画像占据图的中心,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人,在那里每位真正的佛教徒都试图找到的庄严清净、平等极乐之世界。壁画也表现了当地统治者对菩萨阿弥陀佛的崇拜,说明统治者将遵循佛教教义的所有要求,并承诺在他统治的国家支持和发展佛教教义。

http://s12/mw690/001kl3gtzy7oHSwwB8Dab&690
《佛说法图》左侧的供养人画像。

《文殊菩萨出行图》,11世纪。

冬宫展出的中亚千佛厅系列壁画,画面最大的就是这幅《文殊菩萨出行图》,高232厘米,长339厘米,从柏孜克里克石窟中最大的洞里切割而来,工作人员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设法翻新了整幅壁画。

《文殊菩萨出行图》描绘了文殊菩萨率领眷属去赴华严法会的出行图。文殊菩萨骑坐于青狮上、华盖下,半侧面交脚而坐,头上有圆光,身后有背光,仪态雍容,天衣璎珞,装饰华丽,左手执樱花瓶,右手执如意。
“文殊变”(变,用绘画或雕刻所表现的佛经故事)流行于唐代,敦煌莫高窟中唐代的文殊变、普贤变,多达120余铺,在诸菩萨中,数量仅次于观音。

《文殊菩萨出行图》局部

画面中央为骑狮的文殊菩萨,前面有牵狮的于阗国王和侍从8人,前面(图右侧)天王开道。画面背景有山水楼阁。据说,这些山水的画法,是回鹘高昌时代的风格。

http://s10/mw690/001kl3gtzy7oHQ4ryNr29&690
《文殊菩萨出行图》局部
根据冬宫的解说词:文殊菩萨的左手,拿着一个造型别致的水晶花瓶,瓶子里面插着一枝樱花,这是第一朵在野外开放的花。据说,樱花在中国象征总是赢的人。樱花被画在国家最重要的佛教修道院的最重要的佛教标志上,可见中国文化在高昌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http://s5/mw690/001kl3gtzy7oHRqt0O0f4&690
《文殊菩萨出行图》局部
这是一只穿维吾尔马具的狮子,身上有牛的装饰品,驾车的人控制着马具,穿着盔甲和维吾尔勇士的装饰。

http://s5/bmiddle/001kl3gtzy7oHQyHvRW94&690
《文殊菩萨出行图》局部
根据中国佛教的说法,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所以画的左侧,代表五台山,那里有很多修道院,文殊菩萨在那里被崇拜。

漆金佛造像。虽然手臂都已经残缺,但两尊的手势差不多,都是旃檀佛像吗?

脸部细节已经残缺,泥胎上蒙着的麻布,对于研究佛像的塑造手法及原料,更为直观。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出土的佛头和壁画残片。

1909-1910年之间,谢尔盖•奥多罗维奇•奥登堡领导的第一个俄罗斯土耳其远征队对吐鲁番地区进行“科学探索”,发现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那一带有很多洞穴和一个非常著名的古老的佛教寺院。

在中世纪时,柏孜克里克被残酷地洗劫,很多佛教建筑都消失了,只能通过残余的文物来了解、欣赏它们。
(11世纪末,回鹘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对西域诸佛国发起旷日持久的“圣--战”。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徒被屠杀。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出土的唐朝妇女塑像和西域少数民族人物塑像。

吐鲁番绿洲,是丝绸之路上最大的文化和贸易中心之一。在第9-12世纪,吐鲁番绿洲是维吾尔人创造的一个强大国家,不仅控制贸易路线,确保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在文化和宗教联系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族在当地是最强大的民族,中国文化特别是唐朝文化对西域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吐鲁番绿洲的疆土上,有优秀艺术家建造的杰出汉传佛教建筑。

供养人画像。
捐赠的人们相信,壁画越严肃越美丽,就越受欢迎。对于佛教洞窟来说,供养人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现在已经成为了专门的学科。供养人画像,对民族志也很重要,代表了民族的特点、服装的特殊性以及捐赠者对艺术家的要求,是研究古代人文历史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画师画像(供养人画像中间)。
据说这是一幅独一无二的画师画像,他旁边的精美壁画,可能都是他的作品。

http://s16/mw690/001kl3gtzy7oHGnd1V55f&690
双头鸟壁画残片,11世纪。

http://s16/mw690/001kl3gtzy7oHN0jYhF3f&690
双头鸟壁画残片的铭牌说明。不知道11世纪的吐鲁番Tuyk-mazar,是什么地方。

天花板壁画碎片——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像,11世纪。
Buddhas Siting on the Lotus Thrones,Fragment of Ceiling Painting。

佛陀说法图(Buddha Preaching Scene),11世纪,残片。



佛与菩萨、婆罗门同修图(Buddhas with Attending Bodhisattvas, Disciples and Brahmins),10-11世纪。
残缺部分,都用线描精心补画成12宫格。

冬宫的风格,俄文介绍永远比英文的,长很多很多。

http://s3/mw690/001kl3gtzy7nwO6Kzxod2&690
身着盔甲的卫士(Armoured Guardian),残片,11世纪。

http://s11/mw690/001kl3gtzy7nwO8g7pM9a&690
冬宫,中亚和远东艺术展区,千佛厅系列之——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Room of Wall Paintings from the Bezeklik Monastery (Central Asia)”的高昌回鹘壁画和佛像(官网3D截图)。

PS:以下内容转自 @动脉影  的微博——与冬宫《佛说法图》画风极其相似的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

2018.10.20 太原 太原市美术馆 #千年壁画百年沧桑一一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  临摹自公元10世纪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甬道右壁《誓愿图》(目前已不存)。
《誓愿图》一组15幅壁画于20世纪初被德国探险家勒柯克盗切至德国柏林的东亚艺术博物馆,非常遗憾的是1945年该批在展览的伯孜克里克珍贵壁画全部毁于盟军轰炸柏林,目前已不存。

最后一张图来自于1913年勒柯克出版的画册,这次壁画展览所展出的临摹品正是由王岩松、白翔、管莉、王闪四位艺术家依据该画册所临摹完成。

1945年轰炸前的展厅,这些壁画均已不存。盟军这次轰炸对馆藏的来自我国新疆的文物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包括来自吐鲁番、库车的壁画、塑像几百件均在轰炸中消失,非常的可惜。

PS:百度百科——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1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兴盛了840年,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始凿于麴氏高昌国(499-640年)时期。其中18、29、48号洞窟属于这一时期。

18号洞窟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该窟群现存能看清壁画内内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高昌回鹘国前期重新修绘,仅隧道上部和顶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画内容,即绘斗四式平基图案,侧壁绘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的千佛,两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势有别,顶部和侧壁交界以写实的手法,仿木结构绘出檩、枋等形象逼真。

高昌回鹘国时期,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历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是新疆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负胜名。

柏孜克里克石窟以高昌回鹘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属于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 41、82等窟。壁画题材比以前更丰富,有诸佛,千资百态的各种菩萨像、大型经变画、说法图、千佛洞、供养菩萨行列,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像、供养人和供养比丘像及各种装饰图案,并出现了反映释尊前生无数世诚心供佛,终于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缘故事,塑绘结合的“鹿野苑初转法”以及密都诸题材。

640年,唐太宗为巩固准噶尔东部的统治地位,在吉木萨尔县特设北庭都护府。8世纪,唐北庭大都护杨袭古(被回鹘人劫杀)曾重修寺院,说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当时已发展成为西庭地区的一处佛教圣地。

属于这时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号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11世纪以后重新修绘的。

这一时期壁画题材主要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大型经变画。盛唐的新画风进入高昌石窟,将用线造型的艺术技巧推向高峰,画面线条简洁流畅,刚劲有力,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郑重声明:以上均为个人的笔记贴,照片都是自己拍的,但大多数说明文字来自网络,谨向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