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现代企业竞争力到底输在哪里?

(2006-02-15 09:01:58)

看老白的闭关锁国还是开放搞活写回复,太长,干脆写个帖子。

老白文章里面举了2个例子,一个是汽车行业,走和外资合作的路子,结果至今中国汽车市场仍被外国品牌占据。而中国的香烟采取闭关政策,反而现在中国香烟市场仍是中国品牌称霸。

这2个例子是很典型的,刚好举例说说。

现代企业竞争力比的是什么?

很感谢《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书里面说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麦当劳为什么成功?

在美国,麦当劳的汉堡包不是最好吃的,但它能做到的是你去每一间店,吃的汉堡包都是一样味道(在特定区域,他们会针对不同区域口味稍微不同),你所受的服务流程都是一样。

所以麦当劳成功在规范化的生产操作,及能从一而终的执行能力,它卖的不是汉堡包,而是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因此它能从一个点迅速扩张到全美,又像瘟疫般从美国传播至全世界。

现代的大型企业竞争的重点不是技术,而是规范的管理水平,有了规范化、统一化、持久稳定性,才能产生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所有企业大部分都是那样,才能产生一个竞争力的行业同外国同行对抗。

中国企业暂时能应付的是生产、销售环节单一化的产品

最明显的一点是,中国迅速做大而且能维持的只有在生产环节单一化的行业,例如食品加工,最典型的辣椒酱“老干妈”,连美国华人市场都卖。记得看过一篇采访,他们的生产程序从种辣椒开始,意味着所有环节牵涉外方合作的只占最小百分比。

所以香烟在中国的成功估计也类似,当工艺复杂化,需要向外采购零配件时候,假如下游产业管理跟不上,质量不稳定,无论你自身的管理水平如何规范,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必然不稳定,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的很多不稳定因素。

上面的例子只是生产环节上,在销售环节、企业内部管理等等,环节越多,人脑管不过来就需要电脑,因此,现代化的管理离不开IT手段,企业的决策离不开数据分析,但试问有百分之多少中国大企业在这方面能合格?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型”的中国企业或品牌,在“毫无征兆”之中突然倒闭,因此对于每个做大的企业,似乎都在宿命的等待着那一天。

有趣的是今天早上看到一位投行同学的《哪些行业是投行眼中的香饽饽》,文中拿同一行业的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比较,说假如2者之间差异大于6倍,就是值得投资的“香饽饽”云云。

俺真替他老兄捏把汗,国美 PK Best Buy;娃哈哈 PK 百事可乐等等,没错,销售数字差了多于6倍,这能算激动的理由吗?有没有衡量两者之间的管理水平?相差几倍?

问题出在哪里?

能说的太多,这里想说一个很少人留意的原因。

在我做网上小商贩的生涯期间,感受最深的就是做事的非规范化、非标准化习惯带来的危害。

众所周知,江浙一带是继广东后的另一个生产基地,那里也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根据地。东西“物美价廉”,于是我也曾去那里进货,几次打交道之下,放弃了。原因很简单:你永远不知道下次的错漏出现在哪个环节。

  • 货不对板,经常,解释:上次的配件没有卖了,给你换了更贵的;
  • 尺寸不符合,解释:工人领会错了,大小差一点无所谓的;
  • 不按时交货,解释:这几天停电,没办法开工。
  • 质量不好,特别是劣质胶水问题导致分离百分百中标,解释:小问题拿胶水重粘就行,你拿回来我们帮你粘(我这距离可横跨半个地球!)。
  • 问:能不能下次用贵的胶水?我出钱。答:没办法的,我们这的胶水都那样,人家要几个货柜都一样的。

美国商场卖的普通生活用品,感觉上90%都是made in China,但估计那中国不是说的我们祖国大陆企业,而是台湾、香港厂家。

有了教训后,我要再做网上小商贩的话,进货一定只挑香港、台湾厂。

货物成本贵20%甚至50%都不是问题,因为硬一元还是软三元的关系,货物成本本身并不是关键。

同样是在中国设厂,同样是用一些当地的工人,为什么外资厂就能生产出产品过硬的产品?

报纸上曾经登载过一些外资厂工人投诉厂方对待中国工人不人道,处处是军训式的厂规,以前不理解,但当自己接触过一些生产企业后,完全明白了,不严厉,没法管,因为咱中国人就是有个性,个个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随心所欲。

去一个餐馆吃饭,同一个师傅,这次做的菜好吃,下次不一定,因为他的动作可能不同了,时间掌握变化了。

观察之下,发现这不是个别现象,在生活中,无论大小事情,都可以发现这种规矩下的无序无处不在。

我的一个游戏:诚招Web2.0时代的2亿6千2百万美金机遇合作伙伴,游戏规定数个条件,但能全部符合的只有1人;木木玩2005“舞女木木杯”博客大赛,看看后面“报名”的,啥写法都有,但完全按照范例的很少......

你可能会说,网上那些是玩,大家都不认真的。

没错,是玩,咱们中国人习惯是啥都敢玩,尤其工作时间。

有时候想,这种无组织、无纪律、无规律的习惯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个问题太大,应该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但我想,会不会是因为文化、教育环境导致的人的本能反应从而形成了习惯?

我们小时候成长的环境应该说是最有规矩的:

  • 出门见了熟人要叫叔叔、阿姨,不叫父母要责备;
  • 吃饭前要等齐所有人上桌子才能动筷子,夹菜不能乱翻、不能超越自己方向的扇面,否则就是没有家教;
  • 上幼儿园坐在小板凳上手要放背后,以免搞“小动作”;
  • 读书要听老师话,所有问题都有“正确答案”,连鲁迅的每篇文章都有划一的“中心思想”;
  • 各种领域都有“行家”,你初出茅庐敢发表不同意见,马上被人拍砖“你算老几”等等。

以上那些,有谁天生下来就是喜欢的?在一个处处规矩的环境,犹如被戴上金刚罩,会不会就因此导致人的一种反抗心理?然后就在自己小小范围内“乱搞”以取得平衡呢?

比如我小时候为了不叫叔叔阿姨,远远看见宁愿绕路走;在幼儿园双手被迫放在身后了,10个手指还能继续玩......

当你面对各个员工都是在细微处具有“创新”精神的时候,整个企业就会变成“无序”。所以,很多中国企业倒闭在做大以后,实际背后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

(摄影:爱搞搞)

照片说明:我电脑显示器背对2个窗子的夹角,这是望出去的左边,很普通的洛杉矶住宅街道,洛杉矶就是由这种连绵的房子和街道组成,开着车在附近转,每隔很短距离就有个十字路口,好处是:走错了,向右、向右、向右、向右或向左、向左、向左、向左就能回到原地,坏处是:房子都差不多,不能作为认路的依据,容易迷路,尤其有些地方的路不直,拐两下方向错了都不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