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7)
作者:黑尔斯
前
言
自从有了孩子,我们就被赋予“父母”之职,成为合法父母。为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们尽全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但是,在家庭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尚未读到一则“父母岗位职责”的说明书。于是,我们模仿长辈们的教育方法、凭借个人成长的感悟、借鉴影视作品及书籍的间接经验,我们试图成为合格的父母。
事实上,我们尚未从任职父母的喜悦中清醒过来之际,孩子,就是那个被我们称之为“宝贝儿”、“亲爱的”、或冠之“丫丫”、“蛋蛋”等昵称的“小可爱”,开始向我们发起进攻,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才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已经面临亲子教育的一系列挑战。
我们爱孩子,我们以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式爱着,但在许多家庭中却事与愿违,孩子并未如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也许他们令我们失望,也许他们伤了我们的自尊,也许他们与我们势不两立,成了“天敌”,也许……
面对一个个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我们反思亲子教育的过程,回忆对子女的所作所为,自省夫妻之间关系和家庭氛围,想当初的一切美好愿望,竟因我们的无效沟通、强制行为、过度教育、无限溺爱而产生了那么多失误。我们如同驾车在高速路上疾驶,一旦因一念之差选错了出口,可能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许将错误地走出很远的距离。扪心自问,为子女我们的确全心全意,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甚至“牺牲”了自己。而对子女的愿望与现实因何却有如此大的差距,这是谁之错?
孩子生活在声光电的多媒体世界之中,而我们竟还以传统的、单声道的亲子方式与之沟通交流,以我们的信念和态度教导他们,以我们的价值观评判他们。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如同二条不相交的平行线,无论走多远,总保持着心理的距离。我们对子女的“爱”,竟演变成“非爱”行为。
我记得曾读到过这样的话:父母的爱有时也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牢狱,孩子也会把父母的爱当成拐杖走路,珍惜得不肯放下而无法真正长大。
面对今天子女的状况,我们回忆亲子过程,往事宛若昨天,清晰可见。我们怀有良好的动机,我们尽力行动,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不良结果。有哪一位父母不是为了孩子的“好”呢?当他人指出我们亲子教育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方法时,我们黯然神伤、由衷感慨,我们摇着头、极力为自己辩解说:“我不是那意思”、“我真的不是那意思”、“真的,真的,我不是那意思”……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家庭模式中,疲于生计、工作、学业、事业奔波的年轻父母无耐地将子女留守家乡,将子女交由老人或保姆养育;离开工作岗位独自养育孩子的专职妈妈;因自己离异或丧偶而出现的单亲居住家庭、重组家庭等等多种家庭形式。在繁杂的因素影响下,当亲子教育出现困扰和矛盾激化时,代理人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年轻的父母面对突如其来的抚养和教育,百感交集而又不知所措,于是出现亲子焦虑。欲重新梳理亲子教育,必将付出加倍的辛苦。
作者崇尚家庭健康和谐幸福快乐成长才是亲子教育之本,通过近年来对多个研究家庭的细腻观察和研究,通过个案咨询的深刻领悟与思考,横断、纵向精心设计,以发散式思维编写具有普适性的亲子教育个案和家庭教育常规话题,面对今天多种家庭的生活方式下,试图分析亲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与家长朋友们分享亲子教育理念,倡导亲子教育理念和方法,减少或避免亲子教育中的失误,力争引领孩子积极向上,促进家庭健康快乐成长。
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9/12/11/23/1245a703997g214.jpg我不是那意思(7)" />
【作者说明】
《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是一本作者全情投入、精心写作的作品,是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精华总结,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归纳。
这本书得到作者好友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老师(心理学博士)的高度评价。李亦菲博士曾将书稿复印拿到研讨会上分发给参会校长阅读,得到校长们的高度评价。这些校长渴望早日获得该图书并奉送给学生家长阅读,以提升亲职教育水平和家庭成长。
《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的写作风格与市场上流行的家庭教育及心理咨询类通俗读物风格不同,这本书融入了小说、戏剧的元素,需要静心阅读并加以思考,作者通过对书中人物的深入挖掘,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对话中,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也许书中还有读者的身影,作者确信您只要静心阅读一定能够从书中获取于许多有益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最后,告诉读者,作者曾将《孩子
我不是那意思》送到几家出版社,均被出版社的“专业人士”委婉地拒绝,这不是市面流行的内容,即:千字左右的故事、三五百字分析、二三百字指导。作者不想为迎合市场而改变自己的思考和写作,于是放弃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