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行们分享学习方式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咨询 |
与同行们分享学习方式
文/马健
公开的信箱里每天收到大量的关于心理学培训的信件,其数量仅次于办假证和办假发票的,而且培训费用不低、高、很高、奇高。有一个培训,学习下来要二十几万。为什么那么多机构描准了一个小小的心理学工作者的我们呢?
取得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们,如果出身不是心理学专业,或者有多年的心理学爱好,拿了那张纸后,大多数咨询师还真不太敢面对个案,尤其是不敢收别人的费用。于是取得了证书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开始。
现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师后续培训班,什么家庭治疗、技能训练、团体训练、音乐疗法、艺术疗法、沙盘、爱的排序……太多太多,各个培训机构眼睛紧紧地盯住了取证的这帮想学习的人们。如同您上了重点高中,拚死复读N年也要念个大学一样舍得花钱。
咨询师们的技能学了不少,有多少适合您的操作风格和中国的国情?琳琅满目的培训名目,的确让人学到了东西,但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腰包是否越来越瘪,当最后将所有的成本加到来访者身上的时候,心理咨询就是一种高档消费了,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话题。
且不说做对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的讲师是否能把课讲明白,他讲出来的内容是否仅仅是个人经验而不可复制,是否像宋丹丹与赵本山的小本品描述的那种上过几次电视就是“名人”的名人就一定是个讲课的高手,……
心理咨询师需要学习,终生学习,这是一个学习社会。但学习有多种方式,与朋友交流、读书读报、看电视、向来访者学习、听讲座等等,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自省”、感悟,如果缺少了个人消化功能,听再多的课,即便是“好课”,意义也不大。
我经常被熟悉的朋友问“倒”,“马哥,您学沙盘了吗?”“马哥,您听……的讲座课程了吗?”我回答:“没有。”也许我们比较方便听课,名教授、名人抬头低头都见到。心目中骑着28大自行车在校园里的是北师大校长袁贵仁先生、骑20小自行车的是著名数学家王梓坤院士、迎面走来的是心理学院著名教授郑日昌先生、兄弟般的朋友刘儒德教授、我的导师毛亚庆教授、……,也许见多了,就不再迷信“名人”。
根据我个人的特点,喜欢三种学习方式,第一,读书。现在需要什么书,只要网上一查,即刻送到您家。读书可静心。书可粗读也可细读,取决于书的知识和内容,自己具有主动权。第二,交流。与朋友圈在网上MSN群聊、找个茶室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第三,观察。生活处处有学问,多听多看,提升自己。第四,反思、省悟。只能这样才能将学问转化成自己的,即达到光合作用的目的,否则,知识是别人的,只是像小学生一样熟练背诵而矣。
http://1874.img.pp.sohu.com.cn/images/2008/11/9/11/15/11e27451e48g2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