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强迫的募捐
(2008-10-30 09:07: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咨询 |
被强迫的募捐
刘女士打电话抱怨说,她女儿所在中学搞募捐活动,本来一向支持善举的她,这次却感到了头疼。
刘女士说,女儿放学回家,对她说学校要为受灾地区捐献衣物,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她,高兴地整理了一家三口8成新以上的衣服。在北京,一件衣服累计也不过穿上一个月,孩子长个子,衣服就淘汰了。她的衣服,年年换季年年买,跟个流行,追个时尚。可女儿告诉她说,学校要求必要捐新的,而且衣物上面必须有标签,以示未开封过。
刘女士气不过了,自己家的衣物一点也不差,捐给灾区过冬保暖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怎么一定要捐新的呢?如果是工作单位,直接从工资里扣钱就去买得了。女儿还是学生,她哪里有钱买新的?她气愤地说:“学校的行为不就是直接让家长掏腰包吗?!”
刘女士继续说,以前穿不了的衣服要么让阿姨(保姆)带回家,要么送给小区的外来人员,都是穿起来很好的衣物,为什么学校就不收了,一定要用新的呢?
我想,学校可能出于善意,给灾区人民也得送新的,避免二次消毒的时间和财力。对学生爱心的教育,是否仅仅局限于这样的一种行为?事实上,也应该考虑到家长是否愿意接受。如果提醒学生捐献一些文具,可能效果会更好。我知道许多学生储存了不少未使用的文具,送给灾区的学生,比让他们捐献新的、带标签的衣物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捐衣物,是否捐学生因为长高,穿不了的八九成新的衣服,更能表达爱心呢?
善意的提醒学校,不要无休止地给家长增加负担。让每个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则善意可能会转变其味道。
文/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