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三十一

标签:
育儿 |
分类: 《孩子,我不是那意思》 |
【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三十一
文/北京师范大学
(承接上文)
4.3 首次接到成绩通知
六年级,郝晓靓最后一次与小学同学在一起的元旦,她约了几位好友,安排了最丰富的三天假期。她玩得很快乐。她终于看了崇拜已久的偶像的音乐剧,到电影院看了两场电影,与同学聚餐,到图书大厦去读书,并安排了游泳和同学互访。三天的假期被她排得满满的,她独自安排自己的闲暇时光,玩得非常愉快。
她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以后这些好朋友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有人要出国留学,在国内读初中的同学也各奔东西,不知最后都在哪个城区呢,也许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机会在一起玩了。
基于此,她彻底放松是件极为正常的事情,郝斯也未要求孩子紧蹦着那根紧张学习的弦,长期处于备战的疲劳状态。
元旦刚过,她还没来得及准备,英语课就进行了百词测验。回到家中,她一脸的无奈,咂了咂嘴,说:“考砸了,考砸了。这次要被老师批了。”
第二天,郝斯收到英语老师胡宏的短信,内容是:“请关注孩子,郝晓靓的百词测验仅65分。”
郝斯回复道:“谢谢老师的提醒,晚上我会和孩子沟通。”
回到家中,郝晓靓正在做功课。吃饭前,她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作业。饭桌上,一家人聊着各自喜欢的那些晓靓小学毕业后的假期到哪里旅游。
吃过晚饭,一家人外出遛弯。实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诺言。
郝晓靓左手挎着郝斯,右手挎着范梅,走在中间。郝斯说:“Honey,今天我和你们胡宏老师通电话了。”
“是吗?”郝晓靓有一点点紧张了,她挎着郝斯的胳膊更紧了。
“胡宏老师说,快到期末考试了,象你这样的同学,是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成绩的。她再三强调说你是个有潜力的学生,尤其是上次区里英语统练,你的表现是在她意料中的,她一直很看好你,他很看好你噢!”郝斯极放松的语气说着。
郝晓靓并未真正放松下来。“她还说了什么?”
“她说,你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无论是同学关系,还是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一系列的练习,都表现很不错。”
“她说没说百词测验的事情?”
“噢,说了一句。她说这次你考得不太理想,可能是元旦放假的原因,你没准备好。不过没关系,谁能总是常胜将军呢?”郝斯说。
郝斯想起自己的学习经历,他读中学时也有成绩出差错的时候,也有过偏科,有过名次不稳定的情况,有过成绩好了过喜,成绩不好大悲的经历,他相信女儿也体验着这样的过程,出于对晓靓的自理能力和自制力的认可,我轻描淡写地点到即可,不必谈没完没了谈下去。
“老爸,我考了多少分?”女儿继续追问。
郝斯打开手机短信,给她看了一眼。之后,她无语了。
一家人很快散步回来,进了家门,郝晓靓迅速地打开书包,拿出英语书……
范梅悄悄地说:“晓靓原以为考得不好,也就只能得80分呢,65分的结果,她脸上挂不住了。”
“没关系,孩子AQ值高,一般的小挫折对她没什么影响,只能化成动力。不信,你就看。一刻钟之内,她会找你默单词。”郝斯说。
“亲娘啊,帮我默一下单词吧。我从头看了一遍,我相信我自己,三个单元的单词一定都背会了。”
范梅与郝晓靓开始默写。
郝斯转身到书房,看书去了。
第二天放学回家。郝晓靓说:“老爸,胡宏老师给我们班三个同学家长发了短信,除分数不同外,内容都是一样的。”
“是吗?那看来其余两位同学也是班上成绩很好的。”郝斯说。
“是的,都是因为没准备,考得不好,一个62分,一个66分。不过这次都考得不太好。还有五个没及格的。”郝晓靓说。
郝斯说:“刚过完节,就考试,你们还没恢复到状态呢。”
“不过,今天我的默写应该一点错都没有。”郝晓靓接着说。
郝斯说:“是因为你昨天准备了。就你这智力,看一会就起作用,I think so”
“我们聊天的时候,有位同学说,她的家长也收到老师短信了,她一回到家就被男女混合双打了一顿,惨呢。”
“哈哈哈,你想不想试试?不过我猜测,这位同学今天的考试一定不错。”
“拜托,老爸。我可不想挨打。不过今天她的确考得不错,她自己也说挨完打起作用了。”郝晓靓笑着说。
“打孩子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不过不能乱打,也不能狠打,也不能常打。当我把所有的教育方法都用尽的时候,可能也只有一种方法教育你了,那就是……”
一家三口,异口同声地说“打!”
郝晓靓呈抱头状,跑到自己的房间读书去了。郝斯走进书房写作。范梅进到厨房料理家务。
郝斯一家是和谐的,他们每年象人力资源一样制定岗位说明书,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性格、喜好以及工作、学习情况,将每个人的责任、义务描述清楚,有分工,有合作。尤其强调家庭是温馨的,不是战场。生活在争吵中的孩子,可能会复制父母的生活模式。
郝斯在讲座课程时,经常强调:“营造一个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如同在孩子成长的银行中做了储蓄,这一笔储蓄可以作为孩子独立的起动资金,借此他可以与人友好相处、能够独立生活、发挥自己的才智。如果孩子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之中,亦如在银行中做了贷款,尽管每次贷款不多,但日积月累再加上高额的贷款利息,这一笔账会记在父母身上,当孩子发生一些重大问题时,这笔账将需要父母一并还清,那时再后悔,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文/北京师范大学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8/9/21/5/11c4dbe3407g2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