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二十九

标签:
育儿 |
分类: 《孩子,我不是那意思》 |
文/北京师范大学
(承接上文)
4
假如社会规则能够通过遗传传递给孩子,假如孩子出生后即能明白事理,假如在孩子的成长中一直能够自我约束,假如孩子可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假如我们可以移植一张芯片将必须的知识插入孩子的大脑,从此不再为他的学业发愁,假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孩子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他们尝试着去探索,他们不了解规则,他们以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不停地向家长呈现出多种问题。
从事亲子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的郝斯,与更多的家长一样,在不同的时期也要面对郝晓靓的各种挑战。
4.1 打孩子的记录
晓靓快两岁了,她越来越淘气,即使在冬季里,范梅为她洗完澡,裹好的浴巾,也会被她迅速扔向一边,赤条条在房间时跑来跑去。范梅越追她,孩子跑得越快。范梅将晓靓抱在怀里,一边为她穿衣服,一边教导说“这么冷的天气,一会着凉了又要找医生打针扎屁屁了。”而晓靓根本不听这一套,极力阻拦妈妈为她穿衣服。
衣服总算穿上了,晓靓在家里从这屋跑到那屋,左一趟,右一趟,爬沙发,站茶几,一会又翻上床,没有一会的安静。
“妈妈。”晓靓站在床上,轻声地叫着。
“怎么啦?”范梅走过去一看,晓靓在床上撒尿了。
范梅象抢险一样把孩子抱起来,负责给孩子换湿衣服,同时喊郝斯立即将床上用品以最快的速度拿下,用手将尿液挤出,放在暖气上烘烤。
郝斯一边动手,一边说:“Honey,爸爸、妈妈晚上没有被子盖了,我们会被冻死的。下次再也不能到床上去尿尿了。”
晓靓看到父母忙碌的样子,高兴地答应说“好。”
转眼没过两天,事情再次发生了。
郝斯从厨房出来,看到晓靓蹲在床上,安静地尿尿。他并未一个剪步冲上去抱起孩子,他担心那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一直静静地等晓靓尿完后,走过去,抱起她,一边给她换裤子一边耐心地讲到:“Honey,你这是第二次明明白白地在床上尿尿了,今天爸爸、妈妈又没被子盖了。下次再尿尿时,到厕所里。床是睡觉的地方,不是用来撒尿的,记住了吗?”
晓靓高兴地回答:“记住了。”
“如果还记不住,爸爸就要打你。”郝斯捏了晓靓鼻子一下。
晓靓跑来跑去地又玩疯了,她第三次尿床。郝斯给孩子换完衣服,关上房门,以避免别人干预。他说“晓靓,还记得爸爸上次说过的话吧,如果你再站在床上尿尿,我就要打你了。你这样尿床已经三次了,爸爸要打你三下。我们一起数着,就打三下。把手伸出来。”
晓靓把手伸了出来,高兴地看着郝斯。
郝斯一只手托着晓靓的手,眼睛看着她,另一只手打了她的掌心,并数着“一、二、三。”
晓靓哇哇地大哭了起来,她不知道爸爸这样做就是打人了,被打的结果是感觉到了疼。
从此,晓靓不再在床上尿尿。
若干年后,郝斯想起这件事,认为当时打孩子欠妥。孩子太小了,她不明白生活的规则,而自己又年轻气盛,情绪把控不好,把一个孩子当成大人看待了。如果当时用其他的强化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指定的效果。如:孩子在厕所尿尿就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方法。
转眼晓靓三岁多了,她有了劳动的意识,喜欢自己动手洗洗小手绢,整理一下自己的小被子,看到妈妈进厨房做饭,她也喜欢在边上帮个“倒忙”,看到妈妈用燃气灶炒菜,她也要去拧一下燃气灶的开关。
一个周六的下午,郝斯进到厨房,听到嘶嘶的煤气声。他立即关闭煤气开关,打开窗子。问范梅“刚才你做饭是否忘记关煤气了?”
“我怎么可能犯那种低级错误。肯定关闭了。会不会是孩子打开的?”范梅说。
“晓靓,你是不是刚才进厨房了?煤气开关是不能动的,如果打开了,就可能把爸爸、妈妈熏死,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们了。记住了,以后别动那个开头。”郝斯严肃对晓靓说。事实上,那么小的孩子对死也许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第二天,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郝斯容不得第三次发生,他拉过晓靓的手,说:“今天爸爸要打你手掌二下,让你记住厨房的煤气开关不能动,我告诉过你再打开开关,你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挨打之后,晓靓没再进厨房,直到她十岁之后,可以自己做点蛋炒饭了,才在妈妈的教导下,学习厨房里的基本要领。
郝斯在他之后的亲子教育讲座中,时常将自己两次打孩子作为案例介绍给家长们,并一起讨论如果不用打孩子的方法,是否更人性化。比如:为厨房配锁,或者在不用时将燃气的总截门关闭。最终得出一致的看法:只有江郞才尽,才想起暴力,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郝斯一直强调: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构成的点点伤害,其负面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也不能即刻见到不良的后果,它只是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教养方式亦然,家长的良好行为示范,孩子每一点进步、良好习惯的培养,都将为子女将来的成长提供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后续文章更精彩)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8/9/21/5/11c4dbe3407g2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