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二十

(2008-08-09 18:34:26)
标签:

育儿

分类: 《孩子,我不是那意思》

【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二十

 

文/北京师范大学  马健

(承接上文)

12.“何苦来”与苦何来

 

晚上,范梅待郝斯一进家门就迫不急待地与他讲家长会上发生的事情。

范梅拉着郝斯座下,笑着说:“你能想像爷爷给孙子起小名叫‘苦来’吗?关键是姓何。”

“那不就是‘何苦来’吗?”郝斯笑得有些苦相。

“对啊,家长会结束了,一位老爷爷问我说‘我孙子何苦来表现怎么样啊?’我一怔,反问一句‘您是不是记错孩子所在班了?我们班没有叫何苦来的学生。’老爷爷愣了一下,笑着说,‘对不起老师,我说他小名了,在家这样叫习惯了。他大名叫何栎’。这我才明白他说的是那个行为习惯较差的孩子。老爷爷说何栎一直是他自己带,上幼儿园没几天,由于老师对学生很凶,何栎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应付上幼儿园,后来索性不上了,爷爷也没再给孩子交托费。他担心何栎学习跟不上。”范梅讲着。

“现在不送幼儿园的孩子真不多了,老人有什么特殊原因吗?”郝斯问。

“我也问过了,老爷爷说孙子是他唯一的乐趣。他老伴卧病在床多年,家里还有一个智障的四十多岁的大儿子。他除了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去趟超市外,不敢离开家半步。”范梅回答。

“可他称呼孩子何苦来,这可不是什么吉利的名字,家长给孩子起小名,一般情况下也将自己的期待和愿望通过名字呈现出来。”郝斯笑着说。

“对啊。我也问老人怎么这么给孙子起小名,他回答说老伴病在床多年,大儿子也有问题,何栎的父母都在国外三四年了,一直在熬那张绿卡。他自己生活得也不开心,于是认为孙子何苦来到这世上,所以起了‘何苦来’这么个名字。”

郝斯问:“这孩子在班上表现怎么样?”

“唉!才六岁的孩子,怎么那么多忧愁?几乎看不到他的笑脸,整天一幅忧心忡忡的样子。”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7/28/17/7/11c0ef46376g215.jpg

“有可能,老人将自己的悲观情绪传递给孩子了。”郝斯也叹了口气。

“年轻人为了学业、事业、竞争、生存,不得不整天疲于奔命式地工作着,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但隔代人管理,孩子的问题真是太多了。”范梅由衷地感叹。

“是啊,老人也有许多顾虑,他们担心管多了,孩子的父母不满意或不高兴呢。”郝斯做咨询工作,遇到这类问题太多了,但他继续说:“其实,年轻人带孩子同样有许多问题,有些全职妈妈带的孩子也是一样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也有一部分老人教育的儿童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非常好。关键问题不是什么人带孩子,隔代不隔代,而是用什么教育理念面对孩子。”郝斯停顿了一下,范梅递过茶杯,郝斯接过来喝了一口,说“谢谢!上月,我参加了一所小学举办的专题为‘怎么带好孙辈’的家长会。当然大部分爷爷奶奶讲到的是如何让孙子、孙女吃好喝好,如何保持一个强壮的身体而不受到外界的伤害,如何不让孩子受到委屈,如何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等。在他们的表达中,我听出了强烈溺爱的味道。唯有一位孙爷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孙爷爷的儿子、儿媳都南下做生意,将孙子小光留在北京由他们老夫妇教养。他举例说明如何教养小光好习惯的例子。他讲道:

一天清晨,小光起床时说不舒服,想在家多睡会。孙奶奶上前用手一摸小光的头,感觉体温有些高。孙奶奶问小光:‘是在家吃点退烧药,躺着休息半天还是坚持去上学。’小光与更多的孩子一样回答说:‘奶奶,您帮我向老师请个假吧,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此时,孙爷爷把老伴叫到一边,对她说:‘我们不是医生,我们不能确定孩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仅仅吃几片退烧药,可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我想送小光到医院检查一下,寻找病源。待医生确诊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是否休息。如果医生认为无大碍,我坚持送小光去上学。不能孩子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这样下去,将来他会吃苦的,如果我们教育得法,他苦从何来呢?’

孙奶奶认为孙爷爷的话在理,他们要求小光穿好衣服,带他到医院去看病,同时孙爷爷向老师打电话说小光有些不舒服,要到医院去看病,如果医生认为不需要休息,她们陪小光看检查完,马上送小光到学校上课。”

范梅说:“这样的老人真的很少。如遇这种情况,即使孩子们想去上学,也可能被老人强行拦住,留在家休息。老人给老师打个电话请个假就完了,这样,无行中提供给孩子们一些暗示不舒服就可以不上学了。反过来,不想上学也可以装作生病。许多年轻的父母抱怨老人,还没怎么管孩子呢,老人先开始干预。当然,年轻人气盛,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可能会动手脚,打孩子几下。尽管打孩子不对,但此时,老人再干预,以至于不仅是阻拦,更有甚者,是中年父亲打幼小的儿子,老年父母打中年的儿子!!!一代打一代人,这种效果对孩子们的影响就更差了。”

郝晓靓打断了他们的谈话,说自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作业,按计划准备好听郝斯的心理学课程。由于父亲的原因,郝晓靓对心理学有特别的兴趣,对 “习得性无助”、“自我设限”、“罗森塔尔效应”、“库勒乔夫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最近发展区”理论,什么“AQBQEQIQRQ……”等等的概念、运用了如指掌。

郝斯讲完气质类型后,提供了一份自我问卷,让女儿510分钟之内完成。之后一家三口解读了晓靓的气质类型。

Honey,你和老爸一样,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你的性格比较外向。”

……一家人沉浸在心理学的知识之中。

此时,电话铃响了。郝晓靓拿起电话,礼貌并声音洪亮地说:“您好!”这是郝斯从三岁始就教女儿生活礼仪的效果,由于郝晓靓在家庭中受到了规范的礼仪训练,在学校生活中,她深受同学的欢迎和老师的欣赏,大家一致认为她是个高情商的人。

“噢,是姑夫啊,我爸回来了,您等一下。”郝晓靓将电话递给郝斯,轻声说“老爸,姑夫找您。”

(后续内容更精彩)

【连载】《孩子,我不是那意思》之二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