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苏三儿成这样?

标签:
健康 |
分类: 心理咨询 |
谁让苏三儿成这样?
文/北京师范大学
苏三儿,是苏大爷家的老三。苏三儿的上面有一哥(苏强)一姐(苏云),因自幼体弱,时常得到父母及哥哥姐姐的特殊照顾。即使在生活困难的时候,全家那点好吃的,也尽着苏三儿一人吃。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那了。老话说:“偏疼不上色”,这苏三儿也应了这句老话。小时候上学,想去就去,不想去,父母也答应他在家休息。考试,基本没及格过。尽管如此,当爹当妈的也是左一声“三儿,今儿想吃点啥”、“三儿,歇着吧,有活让你哥他们干。”
眼瞅着,哥哥姐姐都结婚离开家了,这“三儿”,就是靠着爹娘过日子,依然是个吃嘛嘛香,干嘛嘛不成的主儿。
“三儿”也是个老大不小的人了,爹娘着实着急,儿子大了,总得给找个媳妇吧。老俩口没少托人说媒,先找城里的,找来找去哪家的姑娘一听说是“苏三儿”,以鄙夷的语气调侃着媒婆说:“我没杀你家祖宗吧,你怎么想到把我往火坑里推?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你尽管说出来,如果我做错了什么,我改!但无论如何,你不能有把我介绍给苏三儿的想法。和他结婚?那是结婚吗?那不就是活脱脱一出现代戏苏三起解了吗?”不屑与愤怒溢于言表。
从此,“苏三儿”,也就成了男版的“苏三”。苏三的父母求过了所有认识的人,儿子的亲事也没个着落,一年推一年,似乎转眼间就三十五六了。无奈,应了《芙蓉镇》里的那句话,“就是条公狗,也得找条母狗交配吧。”于是,苏三的爹娘只好调整了方向,盯着进城打工的农村姑娘。虽然说农村姑娘也想进城落户,但一看到苏三那250斤的体重,一听他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一瞧他吃饭那种德性,这些农村姑娘也纷纷仓皇逃走。
苏三的相亲,屡相屡败。于是他死心踏地在家中啃老。甭管谁再介绍,他也没一点心思见面了。似乎他也过欲望的年龄,冲动也没有了,只要有口吃的,有电视看,有游戏玩,他就乐呵呵地享受着快乐的生活。时常苏三还与父母一起,再从街坊邻居找一位,凑够四个人赌上几圈麻将。
不料,苏三的妈生病住院花了家里不少钱,哥哥姐姐都没少掏腰包,还欠了一屁股外债,老太太最后还是撒手人寰离开人间,最后给老伴留下一句话“好好照顾三儿。”
自打苏大妈生病欠了外债,苏三的哥哥、姐姐也不再像以前一样。他们对三十好几的弟弟整天在家白吃白喝早就有意见,现在终于找到理由座下来说说以后的日子了。苏大爷开了个家庭会议,让大儿子和女儿分担外债。这俩人相互看了一眼,苏强先开口:“现在孩子上大学了,一年花好几万。我也没能力再背外债,孩子他妈也下岗了,家里就我一个人上班,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您让我还好六七万块钱,我真是拿不出来。”苏云也配合着说:“大哥的孩子上大学的。我的孩子今年高三,考不上大学还要复读一年,考上了,也要花不少钱。这么多的外债,我怎么承受得了呢?要不然,把房子买了,再买个小的。这样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苏大爷一听,气得直拍桌子,说道:“这房子是留给三儿的,以后他把这房子租出去,吃房租就能活下去。把房子买了,我死了以后,他靠什么活啊!”
苏云一听,“我早就知道你们这样!这些年,我和大哥给家里做了多少事,凭什么我们只有干活的份,家里什么都没我们的?春节前,我刚给您一千块钱过节,您可好,当着我的面就转手给了三儿!他是缺胳膊还是少腿啊?!看你把他惯成什么样了,有吃的穿的总尽着他,活让我们干。我们不是您亲生的?”
苏大爷一听:“三儿小时候不是有病吗?我照顾他多一点不应该吗?”
苏云生气地说:“他十三岁时就没病了,我看他的病是让你们给撑出来的。什么血压高、血脂高,少给他吃点肉,多干点活就什么都不高了。他有病,我还有病呢!我发高烧你们管过我吗?”说完,转身走了。
苏强跟着苏云走出了家门,一边喊:“你别生气,咱有话好好说。”
“能好好说吗?如果一定要我背债务,我只能背三分之一。而且,将来这房产,也有我三分之一。甭想着好事都别人的,坏事都是我们的。”苏云说完,顺手拦个的士,回家了。
苏强也借此机会遛回了自己家。他对父母宠爱弟弟早就有看法,以前说过几次,父母还特别不高兴,他也就不说什么了。“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由着三儿去吧!
……
【点评】
1.啃老族的产生,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对啃老族的态度,不能一味地任其发展。应采取干预措施。
3.家庭人文环境的改变,家庭中每个人的态度改变,才可促成啃老族走上自食其力的路。